第260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

推荐阅读:谍涯无痕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过于贤惠了人间苦剑仙三千万原来主角是我女儿全职公敌养殖凶猛神豪从垂钓开始我们野怪不想死路易的奇幻冒险

    对于蓝玉非要回家看儿子的行为,朱元璋内心其实并不生气。
    原因很简单,你蓝玉越重视这俩儿子,就越容易被拿捏。
    当然,前提是不要延误战事。
    辽东之战刚刚结束,将士们正需要休息,他留不留在辽东影响并不大。
    趁着寒冬回来看看也好。
    只要他自己不嫌折腾就行。
    所以众人也都没多谈此事,而是将话题转向了册封军功上面。
    中低级军官的封赏,自有五军都督府、兵部和礼部共同拟定,高级将领就需要朱元璋拍板了。
    首先自然是冯胜的,爵位是不能动了,开国公已经封无可封。
    唯一还能升的就是勋,从第八级护军升到第九级柱国。
    朱元璋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暂时不封。
    他是这么对朱标说的:“咱再封他,等你继位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了。”
    “所以咱就再压一压他,将来再由你给他加封柱国吧。”
    朱标除了谢恩,还能说啥。
    于是冯胜得的好处就是财物方面的赏赐。
    蓝玉的封赏也是财物,能不能更进一步,就看明年远征漠北的战果了。
    反倒是下面的将领,获得的封赏很大。
    比如朱寿获封舳舻侯,张赫获封航海侯。
    两人都是大明开国将领,前者建国后主要负责漕运,后者负责剿灭倭寇。
    上次军功爵制改革,重新考核军功,两人都被封为伯爵。
    这次征辽东,两人全部参与其中,并立下不小的功劳。
    但这份功劳主要在于确保漕运安全,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要不要封侯在两可之间。
    这时候,另外一重身份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太子党。
    两人都是太子党核心成员,朱标的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封侯,加开国。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朱元璋已经毫不掩饰自己的退位之心,对太子党大加提拔封赏。
    并且蓝玉的北伐大军,骨干也基本都是太子党成员。
    其目的不言而喻。
    朱标什么都没说,默默的接受了这一切。
    当然了,说是太子党,其实都是朱元璋的老臣。
    准确说,是朱元璋的老臣里面,率先对朱标效忠的那群人。
    正常来说,这是有利于国家政权交替的。
    父子共用一套班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
    前提是,不能出意外。
    ……
    商量完这些人的事情,朱元璋将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
    “平高丽是你的计策,头功也有你一份,要不咱给你也封个侯爵当当?”
    陈景恪连忙摆手:“您可别恩将仇报,我还想过几天安生日子呢。”
    朱元璋骂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爵位是多少人都求不来的东西,你竟然不要。”
    陈景恪说道:“我谢谢您的好意,这侯爵还是给别人吧,我等太孙将来给我封爵。”
    “嘿……”朱元璋不乐意了:“你给咱说清楚,为啥乖孙封得,咱封不得?”
    “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咱今天非给伱封个侯不行,就封冠军侯。”
    朱标无语摇头,得,政务处理完,老爷子又开始逗人玩了。
    将公文收拾好,他就起身回了东宫。
    还有一大摊子事儿等着处理呢,他可没那份儿闲心。
    陈景恪自然知道老朱在拿自己开心。
    正如不给冯胜柱国头衔一样,朱元璋不会太早给他特别厚的封赏。
    以他的功绩,从现在就开始封,过不了多少年就到顶了。
    你在不在乎皇帝的封赏不重要,皇帝有没有东西可封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皇帝觉得没什么能封给你的了,那你最好就要小心了。
    要么思量一下造反的成功概率,要么就急流勇退。
    就比如现在的徐达,军方第一人,然而职务却只是假都督佥事。
    假就是暂代的意思,都督佥事是一个已经被废除的职务。
    实际上已经不掌握任何权力了,全靠皇帝信任才有机会参赞军国大事。
    当然,准太孙妃生父的身份也很重要。
    否则,大概率是挂個三公三师的荣誉头衔,在应天养老。
    陈景恪要不想过早面临这一天,就不能过早封爵。
    至少也要等到朱标当政,才有机会封爵,想位极人臣只能等朱雄英当皇帝。
    这也算是双方的默契了。
    一天的政务处理完,陈景恪回到家中,提笔给方孝孺写了一封信。
    简短的客套叙旧之后就直奔主题。
    对他为朝鲜王朝溯本追源之事表示赞同,同时隐晦的提醒他别玩崩了。
    之后就是拜托他,将辽东和半岛上的人文变迁了解清楚,并记录好。
    再然后就是叮嘱他保重身体,期待他归来云云。
    写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朝鲜文字记录不全,年代还非常久远,更是麻烦。
    很多历史,只能从中原史书中翻找……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这期间倒不是说他不能回来,而是不能经常回来。
    不过还好,朱元璋给他封了个官,这几年算是熬资历。
    等朝鲜史书写成,才是真正的携带荣誉而归。
    直接进入中枢为官都不是问题。
    当然,也要看他自己愿不愿意为官了。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方孝孺是个有大抱负的人,向来不缺少主见。
    一旦下定决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即便是陈景恪,也很难逼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
    当然,这也正是陈景恪选中他的原因。
    要是他唯唯诺诺,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给程朱理学掘墓的重任。
    事实上陈景恪却不知道的是,方孝孺还真有着自己的计划。
    大明程朱理学太过于强势,想要推出新儒学阻力实在太大。
    即便有朝廷支持也很难。
    朝鲜的文人虽然也推崇程朱理学,但远不及中原文人那么痴迷和霸道。
    他想先在朝鲜文人群体里站住脚,如果能成为旗帜人物就更好了。
    等时机成熟,就在那里宣扬自己的新儒学。
    然后再携带门徒返回中原,正面与程朱理学竞争。
    编写朝鲜史,就是树立威望的最佳时机。
    陈景恪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也只能感叹。
    不愧是敢喊出‘诛我十族又何妨’的人,又岂会变成任人摆布的棋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在新宗藩制度的框架下,制定了商贸之都计划。
    大致确定了淡马锡的制度框架。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569/250598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