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建文?嘉文?

推荐阅读:谍涯无痕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过于贤惠了人间苦剑仙三千万原来主角是我女儿全职公敌养殖凶猛神豪从垂钓开始我们野怪不想死路易的奇幻冒险

    第297章建文?嘉文?
    接下来,朱标利用年前的最后时间,召集徐达和五军都督府的众将领开会。
    众将很好奇朝廷为何会临时更改计划,但却并没有反对此事。
    深入草原去寻找早有准备的也速迭儿,并非明智之举,大概率是无功而返。
    打河西走廊就太简单了,而且战略意义更大。
    在众将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就制定了全套的河西战略计划。
    包括如何打,打下来如何治理,如何建立碉堡群等等。
    经略河西仅靠军方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行政系统配合才行。
    在计划制定完成之后,朱标又找来了水部郎中白英,询问了陕西那边的情况。
    白英这两年并没有出去修河,而是在培训人才,顺便搞搞调研工作。
    比如对历代治水经验进行了总结。
    而想要恢复植被,首先就必须对当地人口分布做出调整。
    那里一旦出问题,整个国家的战略都会受到影响。
    果然如此,邱广安回道:“是,臣一定完成任务。”
    应该将一部分迁走。
    自从听说温寒变以来,陕北和河套就是朝廷最大的心病。
    听到如此详细的计划,朱标也不禁振奋起来。
    某某地情况良好,可以迁徙一部分人口过去。
    朝廷要对河西动手了?不是说开春要打北元吗?
    别到时候陕北没恢复,大明给弄亡国了。
    可以将人迁走封山育林,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
    朱标提醒道:“在晋王出兵之前,莫要走漏了风声。”
    “参照这个计划,从陕西迁徙一万户去河西。”
    比如制定了隋唐运河复通方案。
    白英显然早就制定好了全盘计划,此时听朱标问起,没有丝毫为难犹豫,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听到这命令,邱广安心中一激灵。
    别的不说,黄河泥沙剧增,接下来几百年朝廷都要投入无数资源去治河。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植树造林计划,自然也在其中。
    “提前准备好种子、农具、耕牛和口粮,不要屈待了百姓。”
    邱广安连忙道:“臣明白。”
    ――
    从皇宫出来,邱广安对车夫说道:
    “在年底之前,将剩余七千户全部安置好。”
    不论是河西战略,还是陕西移民计划,都不是小事。
    甚至可以说,人类主动修复自然环境,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之事。
    为此他还深入当地,实地考察,针对性的做出了计划。
    所以他装作疑惑的道:“河西有一半在蒙古王公手里,迁徙如此多的百姓,恐不好安置啊。”
    现在毫无动静,就只能是临近的晋王改变了作战目标。
    朱标重点关注的是人口分布调整计划,在拿到详细的数据之后,就再次召见了户部尚书邱广安。
    虽然很难,但至少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让人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希望。
    但现在军政分离,军事作战不是他能置喙的。
    “去陈伴读府上。”
    虽然现在陕北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恶化,可想要修复也很难。
    陈景恪肯定知道内情,他想过来问问详情。
    如果是三路出击,朝廷应该提前调集军队。
    这里植被被砍伐一空,需要人为干预才能恢复。
    如何调整人口,自然也要听他这个专家的建议。
    是三路出击,还是晋王的战略目标做了调整?
    只是一瞬间,他就得出了结论,是后一个答案。
    朱标倒是没有瞒他,说道:“开春晋王就会出兵夺回河西,在六月份之前必须将第一批三千户迁徙过去。”
    某某地虽然植被还不错,但人口密度太大,存在过度开垦情况。
    现在看了白英的详细计划,他终于有了一些信心。
    能不能做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那里还有一些稀疏的植被,且有不错的降雨。
    能节省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掌握朝廷下一步动向,才更好做事。
    一路来到陈景恪家门口,刚下车就见到徐达溜达着从里面走出来,他连忙行礼。
    徐达似乎早就猜到他要来,一点都没觉得奇怪,朝里面指了指道:
    “进去吧,正好里面没人。”
    说完不等他行礼,负着双手离开了。
    邱广安立即就知道,徐达来这里的目的,恐怕和自己差不多。
    甚至两人方才还谈论过自己的事情。
    这样想着,就在管家的带领下径直来到了大堂。
    见过礼之后,陈景恪笑道:“你来的真巧,魏国公刚刚才离开。”
    邱广安顺着他的话说道:“方才在门口遇到魏国公了,你们谈的可是河西之事?”
    陈景恪颔首道:“看来殿下都和你说了,就是河西之事。”
    “经略河西事关重大,你可要上心啊。”
    邱广安也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朝廷经略河西,可是为谋求西域做准备?”
    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么简单,陈景恪心道。
    “对,朝廷的真正目标就是西域,而且将由晋王坐镇河西,全权负责此事。”
    晋王亲自负责?邱广安心中一突。
    这位主可不好伺候,工作做得不到位,他可是真敢骑着马到洛阳来打人的。
    同时他也知道了,朝廷对此事的决心。
    以后的工作中,河西方面的优先级必须提到最高。
    否则不论在别的方向做出多大成绩,只要河西方面出了问题,都等于零。
    接着他又问了陕西那边的事情。
    陈景恪自然不会对他说小冰河期的事情,只是说道:
    “根据白郎中等人的调查,黄河泥沙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于陕北高原和河套平原。”
    “与汉唐时期相比,陕西的植被大面积退化,土地严重荒漠化……”
    “朝廷准备调整当地人口分布,想办法增加当地植被面积,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水患。”
    邱广安咂舌不已,这工程可太大了啊。
    但作为户部尚书,他更担心的是财政问题。
    还是那句话,别黄河没治好,把大明给弄亡国了。
    邱广安迟疑了一下,说道:
    “大明建国才二十余年百废待兴,不若再等几年,朝廷略有盈余再去治理也不迟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经过元末动乱,现在人少地多,朝廷有能力调整人口分布。”
    “再过二三十年,人口必然膨胀,再想调整人口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且建国之初是官僚系统最有效率的时期,再过上几十年,是什么情况你比我清楚。”
    “如果我们不做,后人就更没有机会去做了。”
    “所以,此事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不过他也知道邱广安是出于公心,就安抚道: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朝廷还是懂的,这个计划会用五十年乃至百年去完成。”
    “在不影响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每年完成一点,日积月累总能有所改善。”
    邱广安这才略微放心,说道:“原来如此,是我多虑了。”
    之后两人又谈了一些别的事情,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谈到了远洋商队的事情。
    陈景恪也很好奇到底赚了多少,就问道:“财货清点完毕了吗?”
    提起此事,邱广安也不禁笑了起来。
    海贸的利润内帑和国库三七分账,七成利润归国库。
    大笔财货入账,他这个户部尚书自然开心:
    “才清点了五分之一左右,不过估测能有十倍的利润。”
    陈景恪早有猜测,依然不禁感到震惊:“海贸的利润实在是大啊,难怪那么多人不要命一般出海。”
    然后他又问道:“现在百官对海贸之事是何看法?还反对吗?”
    邱广安回道:“在巨额利润面前,大部分人都改变了态度。”
    “只有少部分依然认为农耕才是根本,商业会坏了人心。”
    陈景恪却没有嘲讽那些人,只是说道:
    “他们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农才是一切的根本,否则再多钱财都毫无意义。”
    “你是户部尚书,不能只盯着国库里的钱财,更要把握好粮食生产关。”
    “海贸兴盛之后,丝绸、瓷器、茶叶、棉布等价格飞涨。”
    “必然会有人为了钱财,改稻为桑,毁田种茶。”
    “一定要监管好此事,不要坏了农业根本。”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朝廷发展工商业,就是给百姓找一条种地之外的存活之路。”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569/26602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