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借题发挥
推荐阅读:谍涯无痕、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过于贤惠了、人间苦、剑仙三千万、原来主角是我女儿、全职公敌、养殖凶猛、神豪从垂钓开始、我们野怪不想死、路易的奇幻冒险、
第403章借题发挥
朱标很好奇,在愤怒的情况下,陈景恪到底想到了什么办法。
于是就问道:“说说,你准备如何借此事做文章。”
陈景恪回道:“教化。”
谈起正事,朱雄英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找个椅子坐下倾听起来。
杜同礼也松了口气,这二位爷是真不拿我当外人啊。
可我不是你们俩的‘自己人’啊。
万一哪天听到不该听的,小命就丢了。
以后但凡他俩同时出现,自己就赶紧找借口离开,绝不当第三者。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依然想不明白,具体该如何操作。
“详细说说。”
陈景恪引用了一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何在大明少有这般恶劣的事情发生?一是大明的风气影响,二是律法威慑。”
“离开大明,这两者就都不存在了。”
“整日与蛮夷为伍,感染了他们的习气,才会对同乡下手。”
“面对这种局面,有两条路可以走。”
“其一,彻底保守化,再次开启海禁。”
朱雄英断然说道:“不可能,只要我还活着,大明就不会保守。”
朱标越琢磨这话越不对劲儿,啥意思?
这么快就不把你爹放在眼里了是吧?
好好好,长大了翅膀硬了是吧。
对他的反应,陈景恪丝毫不觉的意外,继续说道:
“其二,推广教化,扩大大明的影响力。”
“咱们先说教化。”
“那些人离开大明就变坏,正是因为缺少了教化,那就强化这一块。”
“在所有的明人居住区,建立书院、学堂,教导当地人华夏文化。”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此事不但繁琐,耗费也非常的大,恐怕群臣不会同意啊。”
大明内部都没做到教育普及,在海外搞,那不是开玩笑吗。
群臣要是能同意,那才真的见了鬼。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咱们是中央朝廷,有时候政策引导,比直接花钱更有用。”
“就以此事为例,可以将其交给激进派去做。”
“就明白的告诉他们,因为南洋大族坑害汉人之事,以后朝廷会收紧政策。”
“很多事情想要朝廷开口,就必须在海外搞教育。”
“等他们把这一块的短板补上,朝廷才会考虑放宽政策。”
“有了压力,激进派自然会联系当地的汉人大族,建立书院之类的。”
朱标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不禁点头说道:
“最近这两年,激进派跑的确实有点快了,造成了很多隐患。”
“是时候拉一下缰绳,降低一下他们的速度了,教育就是个不错的借口。”
“而且这么做还能堵保守派的嘴,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雄英说道:“有个问题,如果定居海外的汉人,就是不配合,就是不去学怎么办?”
“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进学吧?”
陈景恪冷笑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这事儿可由不得他们。”
“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明人,想重新回国内定居,必须参加考核。”
“考核不合格就视作外国人,考核合格了才算是明人,可以享有大明子民所有的权力。”
前世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去某托福机构当培训老师,教的是语文。
那个同学,经常在同学群里抱怨一件事情。
培训班的学生,对汉语课、历史课之类的完全不感兴趣,上课不是温习别的科目就是做别的事情。
反倒是学习英语之类的科目,非常的用功,可以说头悬梁锥刺股。
他问过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这样。
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三个。
其一,以后就是外国人了,学这个做什么?
其二,去目标国家读书需要英语过级,回国又不需要汉语测试,学它做什么。
其三,又不考试,学它做什么
总之就是,没用的东西学它做什么?
那个培训班里,九成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
在这种思想下,这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
关键是,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至少也是中产阶级。
因为穷人玩不了这个。
只能说殖人群体如此庞大,是有原因的。
这种情况还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托福、雅思群体。
陈景恪那个同学每每提起此事,都一肚子的火气。
别说是他了,陈景恪听的也很窝火。
留学生到中国来,学校为了适应他们,开小灶搞英语教学。
中国学生出国,还是要学英语。
合着进进出出,和中国文化都没关系是吧?
为了吸引留学生,降低标准这个就忍了。
谁让我们弱呢,为了向外界发出声音,只能采取这种办法。
可对那些一门心思奔着当外国人去的,为啥要这么容易就让他们过关?
指望这些连国旗有几颗星都不知道的人,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吗?
别踏马开玩笑了。
想出国留学是吧?
先汉语过级,汉语不达标的全踏马不准出去。
有人或许会说,标准提高了会导致很多人才出不了国,学不到先进的知识。
别踏马扯淡了。
连汉语三四级都过不了,指望这种人学到什么高深的知识,那不是扯淡吗。
当然,对于想当外国人的人,咱们也不必强留。
想走是吧,随便走。
但走了想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把回来的标准提高一下总可以吧?
想回来定居,回来就业?
对不起,必须参加汉文化考试。
凡是考试不达标的,外国毕业证不予认可,不准在国内找工作。
不要说做不到,驾照就采用的这个标准。
在国外拿的驾照,回国后参加科目一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拿国内驾照。
为啥毕业证这一块不能这么搞?
前世陈景恪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这一世就不一样了。
爷踏马能做主了。
必须把这个标准搞起来。
想出国可以,随时欢送。
但在国外居住一定年限,回国之后必须参加华夏文化考核。
朱标很好奇,在愤怒的情况下,陈景恪到底想到了什么办法。
于是就问道:“说说,你准备如何借此事做文章。”
陈景恪回道:“教化。”
谈起正事,朱雄英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找个椅子坐下倾听起来。
杜同礼也松了口气,这二位爷是真不拿我当外人啊。
可我不是你们俩的‘自己人’啊。
万一哪天听到不该听的,小命就丢了。
以后但凡他俩同时出现,自己就赶紧找借口离开,绝不当第三者。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依然想不明白,具体该如何操作。
“详细说说。”
陈景恪引用了一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何在大明少有这般恶劣的事情发生?一是大明的风气影响,二是律法威慑。”
“离开大明,这两者就都不存在了。”
“整日与蛮夷为伍,感染了他们的习气,才会对同乡下手。”
“面对这种局面,有两条路可以走。”
“其一,彻底保守化,再次开启海禁。”
朱雄英断然说道:“不可能,只要我还活着,大明就不会保守。”
朱标越琢磨这话越不对劲儿,啥意思?
这么快就不把你爹放在眼里了是吧?
好好好,长大了翅膀硬了是吧。
对他的反应,陈景恪丝毫不觉的意外,继续说道:
“其二,推广教化,扩大大明的影响力。”
“咱们先说教化。”
“那些人离开大明就变坏,正是因为缺少了教化,那就强化这一块。”
“在所有的明人居住区,建立书院、学堂,教导当地人华夏文化。”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此事不但繁琐,耗费也非常的大,恐怕群臣不会同意啊。”
大明内部都没做到教育普及,在海外搞,那不是开玩笑吗。
群臣要是能同意,那才真的见了鬼。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咱们是中央朝廷,有时候政策引导,比直接花钱更有用。”
“就以此事为例,可以将其交给激进派去做。”
“就明白的告诉他们,因为南洋大族坑害汉人之事,以后朝廷会收紧政策。”
“很多事情想要朝廷开口,就必须在海外搞教育。”
“等他们把这一块的短板补上,朝廷才会考虑放宽政策。”
“有了压力,激进派自然会联系当地的汉人大族,建立书院之类的。”
朱标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不禁点头说道:
“最近这两年,激进派跑的确实有点快了,造成了很多隐患。”
“是时候拉一下缰绳,降低一下他们的速度了,教育就是个不错的借口。”
“而且这么做还能堵保守派的嘴,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雄英说道:“有个问题,如果定居海外的汉人,就是不配合,就是不去学怎么办?”
“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进学吧?”
陈景恪冷笑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这事儿可由不得他们。”
“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明人,想重新回国内定居,必须参加考核。”
“考核不合格就视作外国人,考核合格了才算是明人,可以享有大明子民所有的权力。”
前世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去某托福机构当培训老师,教的是语文。
那个同学,经常在同学群里抱怨一件事情。
培训班的学生,对汉语课、历史课之类的完全不感兴趣,上课不是温习别的科目就是做别的事情。
反倒是学习英语之类的科目,非常的用功,可以说头悬梁锥刺股。
他问过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这样。
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三个。
其一,以后就是外国人了,学这个做什么?
其二,去目标国家读书需要英语过级,回国又不需要汉语测试,学它做什么。
其三,又不考试,学它做什么
总之就是,没用的东西学它做什么?
那个培训班里,九成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
在这种思想下,这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
关键是,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至少也是中产阶级。
因为穷人玩不了这个。
只能说殖人群体如此庞大,是有原因的。
这种情况还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托福、雅思群体。
陈景恪那个同学每每提起此事,都一肚子的火气。
别说是他了,陈景恪听的也很窝火。
留学生到中国来,学校为了适应他们,开小灶搞英语教学。
中国学生出国,还是要学英语。
合着进进出出,和中国文化都没关系是吧?
为了吸引留学生,降低标准这个就忍了。
谁让我们弱呢,为了向外界发出声音,只能采取这种办法。
可对那些一门心思奔着当外国人去的,为啥要这么容易就让他们过关?
指望这些连国旗有几颗星都不知道的人,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吗?
别踏马开玩笑了。
想出国留学是吧?
先汉语过级,汉语不达标的全踏马不准出去。
有人或许会说,标准提高了会导致很多人才出不了国,学不到先进的知识。
别踏马扯淡了。
连汉语三四级都过不了,指望这种人学到什么高深的知识,那不是扯淡吗。
当然,对于想当外国人的人,咱们也不必强留。
想走是吧,随便走。
但走了想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把回来的标准提高一下总可以吧?
想回来定居,回来就业?
对不起,必须参加汉文化考试。
凡是考试不达标的,外国毕业证不予认可,不准在国内找工作。
不要说做不到,驾照就采用的这个标准。
在国外拿的驾照,回国后参加科目一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拿国内驾照。
为啥毕业证这一块不能这么搞?
前世陈景恪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这一世就不一样了。
爷踏马能做主了。
必须把这个标准搞起来。
想出国可以,随时欢送。
但在国外居住一定年限,回国之后必须参加华夏文化考核。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569/29144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