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蠹虫传

推荐阅读:谍涯无痕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过于贤惠了人间苦剑仙三千万原来主角是我女儿全职公敌养殖凶猛神豪从垂钓开始我们野怪不想死路易的奇幻冒险

    比朱元璋先一步到达的,是他在四川的反腐成绩,写非常的详细。
    尽管早有准备,看完后陈景恪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那么多钱,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啊。”
    朱雄英冷笑道:“诱惑力确实大,但管不住手就是这个下场。”
    “根据锦衣卫的反馈,凡是皇爷爷去过的地方,吏治都清平了许多。”
    “干实事儿的官员也多了起来。”
    陈景恪叹道:“基建计划还是有点心急了。”
    “老派官吏只懂得治民和收税,这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的。”
    “发展地方实业搞基建,确实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不懂新政又守着这么一大笔钱,胡乱伸手也就在所难免。”
    朱雄英说道:“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他们贪污的理由。”
    “更何况他们已经不只是贪污了,草菅人命、祸害地方、欺上瞒下,哪一条都是死罪。”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我不是替他们说话,只是感慨,缺人啊。”
    朱雄英摊摊手,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就写在洛下书院的大墙上,是真急不来。”
    “不过现在的局面已经非常不错了,要学会满足啊。”
    陈景恪失笑道:“呦,你也知道满足啊,平日里就你最着急。”
    朱雄英气道:“我在安慰你,真是不识好人心。”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出来他在骂自己是狗,转而说道:
    “过完年就是科举了吧?”
    朱雄英说道:“对,这次科举会进行扩招。进士科招录五百人,算科五百,刑名科两百。”
    常规科举,每届录取三百人。
    这次总共要录取一千两百人,整整增加了三倍。
    尤其是算科,这些年录取名额一次比一次多。
    最初是每届五十人,现在变成了五百。
    刚开始文官集团意见非常大,没少反对此事,不过全都被老朱无视了。
    等到五年计划实施,再加上大搞基建,情况就变了。
    传统的文官集团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于于会计方面的压力。
    五年计划要求量化管理,这玩意儿靠传统账房先生是做不到的。
    只有接受过系统的算学培训的人,才能胜任。
    目前能培训此类人才的,只有国子监和陈景恪组建的算学圈子。
    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足千人。
    大明这么大的国家,这么人就是杯水车薪。
    没有会计就搞不了数据化,搞不了数据化所有的工作都开展不下去。
    最怕的是自己不贪,但因为不懂财政,被下面的人给裹挟了。
    有些人倒是很喜欢混乱的账目,浑水才好摸鱼吗。
    然而锦衣卫、监察御史、钦差,四处出击搞检查。
    更恐怖的还是朱元璋,他一出手那都是窝案,这两年死在他手上的官吏加起来有两三千人了。
    洪武大帝是退休了,可退休之后的他却有更多时间来查贪官污吏。
    谁不害怕?
    现实需求倒逼文官集团自我调整,现在对朝廷扩大算科录取名额,他们全当没看到。
    甚至不少人还主动向吏部讨要算科人才。
    至于刑名科,这个没啥好说的。
    培养一个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很难,所以刑名科的考核标准更高,甚至还要超过了进士科。
    每年两百个名额都不一定能招满。
    不过即便是招满了,三科加起来也才一千两百人,依然不够用。
    不过他也知道,这事儿确实急不来。
    “沧海省和淡马锡的入职培训,已经有模有样了。”
    “明年科举取中的人才,一部分送到沧海省,一部分送到淡马锡。”
    “在那里考核合格了,吏部才会正式授官。”
    聊了一会儿人才方面的事情,两人又将话题扯回最初。
    朱元璋把卷宗送回来,可不只是为了入档,还有个目的是刊登在报纸上。
    现在的周报,默认有一个版面就是用来刊登反腐成绩的。
    除了老朱查办的案件之外,锦衣卫、巡察御史等机构的成绩,也会被刊登在上面。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杀鸡儆猴。
    陈景恪翻了翻手中的卷宗,灵机一动说道:
    “把太上皇这些年反腐的成绩汇总成书,然后刊行天下如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说道:“好主意,所有新科进士全都要学习这本书。”
    说做就做,朱雄英立即给翰林院下旨,派个合适的人过来负责此事。
    翰林院可不敢耽搁,很快就派了一个人过来。
    然而让陈景恪没想到的是,翰林院推荐的人选赫然是杨士奇。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意外,没想到事情竟然这么巧。
    他之前调查过杨士奇,对这个人的经历还是比较了解的。
    杨士奇的经历虽然算得上是励志,但也仅此而已了。
    再苦还能苦的过朱元璋?再志向远大,还能远的过洪武大帝?
    大明作为草根建立的朝代,最不缺的就是励志型人才了。
    唯一算是亮点的就是孝顺了,母亲改嫁后他在继父家里撮土为香祭奠亡父。
    因为这个行为,他得以恢复本姓。
    除此之外,他的那些什么‘穷且益坚’的特性,在朱雄英眼里就算不了什么了。
    只是没想到,这个人竟然入了翰林院。
    这不禁朱雄英起了一点兴趣。
    才大半年就能从白身混到这一步,看来这个杨士奇还是有些能力的。
    陈景恪则丝毫不觉得奇怪,杨士奇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才愧对他三杨的名声。
    他感到有趣的是,编写反腐书籍的事儿,竟然落到了杨士奇头上。
    要知道,上辈子杨士奇是个忠臣,也是个能臣,可绝对不是什么清官。
    他干过的那些事儿,放在朱元璋时期灭九族都是轻的。
    现在让这样一个人来编写这部书,属实充满了喜感。
    不过他也没有反对,正如他之前所说。
    不会给杨士奇任何帮助,但也不会刻意设置障碍。
    现在翰林院派他来接手这个工作,那是他的造化。
    只希望他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经验教训,约束好自己和家人,不要步了前世的后尘。
    前世有人给他兜底,这辈子可没有。
    事实上,得知自己要替太上皇编书,杨士奇激动的差点晕过去。
    即便是现在,他也有点晕乎乎的。
    变化来的实在太快也太大,他有点不敢相信。
    靠着攻击唯物学,他又有两篇文章登上了大明周报。
    这一下他彻底扬名。
    很多保守派大儒,主动向他表示了友善。
    靠着这些人的关系,加上扎实的历史功底,他成功加入了《建章大典》编纂团队,获得了官身。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569/29144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