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祸不单行

推荐阅读:谍涯无痕我老婆明明是天后却过于贤惠了人间苦剑仙三千万原来主角是我女儿全职公敌养殖凶猛神豪从垂钓开始我们野怪不想死路易的奇幻冒险

    傅忠就是傅有德的儿子,因为父子、兄弟不能同朝当高官的潜规则,一直没有担任具体职务。
    但平时没少领特殊差使,比如巡视地方,监察新政推行情况。
    这也意味着,他对新政不陌生。
    身份地位也完全没有问题,傅有德的儿子,谁敢不给面子?
    老朱说道:“咱早就答应傅有德,让他回来享天伦之乐,只是事情太多一直耽搁到现在。”
    “他心里不知道怎么数落咱呢。”
    “正好现在朝中无事,四边也比较稳定,就让他回来吧。”
    “他卸任之后,傅忠就可以出来主政一方了。”
    朱标并没有直接同意,傅忠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主政过地方,直接就去接手淡马锡,不知道能不能挑的起这个担子。
    许柴佬殷鉴不远。
    朱元璋自然能看出儿子的顾虑,说道:
    “先让他去淡马锡给傅安当助手,如果他能胜任,就让他继续干着。”
    “等将来傅安入阁,就将其转正。”
    “如果他不能胜任,就让他回来,再换个人去给傅安当助手。”
    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既照顾了傅家成全了老朱的君臣情谊,又不耽误朝廷大事。
    朱标终于点头,同意了这项人事任命。
    于是,朝廷接连发出了两道政令,一是任命傅忠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
    二是调傅有德回京。
    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两条政令意味着什么。
    不过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动静。
    正常的新老交替而已,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傅有德能坚持到现在才退,已经很难得了。
    要知道,和他同时期的老将冯胜、徐达等,现在基本都退居二线了。
    而且傅忠被任命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也表明傅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傅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
    傅忠先是进宫谢恩,然后收拾好家门翘首期盼老父亲归来。
    对于这个任命,陈景恪也没有什么意见。
    傅忠和他是连襟,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时常打交道。
    他对傅忠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人稳重有远见。
    不算顶尖人才,但和大多数人比,也属于出类拔萃。
    担任淡马锡总督还是绰绰有余的。
    淡马锡总督候选人敲定,他也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之后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
    秋殷薯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已经在洛阳普及开来。
    老朱要求各省各府各县,派遣专门的人员前来洛阳学习种植技巧。
    明年要将殷薯扩展到全国。
    争取三到五年内,殷薯走入千家万户。
    对于这个计划,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还采取了实际行动。
    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
    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两得。
    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
    没关系的普通人家,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
    有关系的人家,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
    对于这种情况,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
    还是那句话,殷薯早一日普及,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铁轨修好了。
    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耗时近一年才修好。
    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慢一点也是正常的。
    而且通过这次修路,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
    这就是种子。
    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
    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
    过程没什么可说的,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
    穿越这么多年,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仪式结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
    按照以往的情况,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要么就遣散回家。
    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这些人可都是种子,岂能就这样解散?
    于是他提议,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统统归铁道司管理。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修铁路。”
    “不修铁路的时候,就维护铁路,研究修铁路的技术。”
    “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
    “只有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才能实现铁路贯通全国的宏伟蓝图。”
    这个提议自然获得了朱标等人的赞同,就连群臣都没有反对。
    毕竟火车的用处大家都懂。
    培养一支专门的铁路工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如漕运一样,大明可是养着一个涉及百万人的漕运体系。
    不过对于陈景恪随后的一个提议,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
    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
    陈景恪觉得应该给他们提高待遇,毕竟修路太累了。
    将来要跋山涉水,要远赴外地,某些荒山野岭可能一呆就是好几年。
    必须要提高相应的待遇。
    群臣则认为,这样做开销太大了。
    那些出外勤的,提高待遇还能说的过去,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外勤?
    怎么能都提高呢。
    于是在朱标的提议下,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日常待遇不变,出外勤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补贴俸禄。
    如此皆大欢喜。
    但陈景恪知道,在这件事情上,群臣是主动让步了的。
    换成别的项目,想提高工人待遇,想都别想。
    这些人对于财政预算卡的非常死,朝廷私下怎么花钱那他们管不着。
    但官面上的钱,分毫必争。
    当然了,他们让步也不是因为陈景恪面子大,而是因为铁路。
    还是那句话,铁路太重要了,大家都不想因为一些小问题制造障碍。
    铁轨修好,就等火车了。
    陈景恪抽空去研究院看了一下,在组装车间里见到了一台初步成型的庞然大物。
    邬秉让命人将火车启动,骄傲的说道:
    “锅炉和动力系统已经组装好,每天都会启动一两个时辰进行磨合。”
    “现在正在制造的配套设备,等这些设备组装磨合好,就能进行真正的试车了。”
    “……再有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吧。”
    陈景恪很是欣慰:“不错,到时候我给大家请功。”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1569/29153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