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简阁小说网,笔趣阁最新升级版 > > 乱清 > 第二十七章 紫禁城两日游

第二十七章 紫禁城两日游

推荐阅读:仙人消失之后国民法医鸿蒙霸体诀我在古代建工业重生我老板实在太有才了我要莽穿娱乐圈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兴风作浪的姐姐们创业从黑科技体验馆开始镇守府求生指北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日本那边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和樱天皇随行的女官,品级足够参加典礼的,只有庭田嗣一位。庭田典侍已经表示:愿意以参见天皇的仪节,向国的皇帝和皇太后行礼,即行平伏礼。
    和殿没有高台丹陛,殿央只有一层地台,高不足一尺,本来是符合要求的。但地台的面积不大,摆上四位国家元首,实在是过于拥挤了;而且,因为过于拥挤,亦会产生同样的难以分别受礼的问题。
    所以,地台必须向两边扩展。在技术上上,这非常简单:做两个活动的地台,拼在原地台的两边,整个地台的面积便大大扩展;典礼后,将活动的地台撤走,即可恢复原状。
    可是,和殿地台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大柱,距地台边缘亦不足一尺,和殿的地台是不可能向两边扩展的了。
    “前三殿”不成,“后三宫”呢?
    “后三宫”,交泰殿,是皇后生日受礼以及贮存大清“二十五宝玺”的地方;坤宁宫,理论上是“宫”——皇后的正寝殿,但事实上已经变成了皇宫专祭萨满之所。
    这两处宫殿,“专业性”极强,肯定是不适宜用来举行涉外典礼的。
    “后三宫”之首的乾清宫呢?乾清宫气势恢宏,不输“三大殿”,但和太和殿、保和殿一样,乾清宫正殿央,亦是高台丹陛。
    挑来拣去,最后还是决定,典礼放在养心殿举行。
    养心殿在紫禁城的地位。本来并不算高。但自从世宗移居养心殿后。养心殿的地位便慢慢地高了起来。两宫垂帘听政之后,养心殿更已成为国事实上的政治神经枢。拿这个说事,讲给日本人听,“在养心殿举行典礼,是俺们特别重视你们的意思”——大约也能自圆其说。
    关键是养心殿的“明殿”——即正殿,央既没有高台丹陛,也没有碍事的柱,可以按计划“改造”。
    礼部绞尽脑汁。拿出了以下一套方案。
    养心殿央地台向两边扩展,地台间,置可折叠的明黄纱屏八扇,将地台分成左右两半。
    地台左半边,前置御榻,是小皇帝的座位;后置两张并排的御座,是两宫皇太后的座位,御座前悬一副方眼黄纱。
    地台右半边,置御坐一张,款式和两宫皇太后的相同。为和樱天皇的座位。
    国以左为尊,日本以右为尊。如此安排,皆大欢喜。
    地台至殿门,间置绛紫纱屏四副,每副八扇,共三十二扇,将养心殿分成左右两边。举行典礼的时候,、日与礼官员先行进入明殿,国的官员在左边排班,日本的在右边——只有庭田嗣一人。
    然后,作为主人,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入殿,走左路,升座;接着,客人和樱天皇入殿,走右路,升座。
    鸿胪寺赞礼官唱礼,两国官员按本国礼节给本国元首行礼。
    礼毕,两国官员退出殿门。然后,交换位置,庭田嗣从左侧入殿,在左边站班;国官员从右侧入殿,在右边站班。
    赞礼官唱礼:“恭请日本国皇帝圣安!”——国官员打千行礼。
    再唱:“恭请大清国皇帝、皇太后圣安!“——庭田嗣行平伏之礼。
    礼毕,两国官员再次退出明殿,礼成。
    这一段,只是“朝贺之礼”,两国元首并不直接见面。那么,啥时候啥地方真正会面呢?接下来,东暖阁。
    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出明殿,入东暖阁。
    东暖阁的布置,和明殿央地台仿佛,左日右,只是没了纱屏和纱帘——客人是女人,没必要“垂帘”了。
    和樱天皇后出明殿,入东暖阁前,赞礼官门外唱名,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立候。
    客人进门,两国元首都微微躬身,互相颔首致意,两宫皇太后请和樱天皇入座。
    坐下来之后,彼此说几句客气话。两宫皇太后:“皇帝一路辛苦。”和樱天皇:“有劳皇太后牵挂。”诸如此类。
    然后和樱天皇起身告辞,不是回她自己的“离宫”——理亲王府,而是到养心殿西暖阁小憩。
    因为接下来就是举行“国宴”了。
    宴会在宁寿宫的养性殿举行,宴后,请和樱天皇下榻宁寿宫的乐寿堂。
    宁寿宫是高宗为自己准备的退位后安享晚年的居所,费了许多心力,规制宏大,精华荟萃,算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紫禁城。
    因此,宁寿宫亦分前朝、后寝。“前朝”为皇极殿;养性殿、乐寿堂则是“后寝”的一部分。
    其,养性殿仿养心殿建造,略加改造之后,即非常适合举行接待和樱天皇的宴会。乐寿堂则是高宗退位后的寝宫;原时空,晚年的慈禧亦曾一度在此居住。
    以养心殿和宁寿宫作为接待和樱天皇的主要场所,确实是对客人非常重视的表示了。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请和樱天皇游览御花园,这个活动,小皇帝就不参加了。
    游览御花园的日程表,重头戏有三出:
    第一出,参观“摛藻堂”。
    “摛藻”二字,取义“摛翰振藻”,为“施展采、铺陈辞藻”之意。堂内储藏《四库全书荟要》,实为明会萃之所,教化典型之地。
    之所以要安排和樱天皇参观“摛藻堂”,是因为和樱天皇西渡,用的名义,是“讲求学问,教化百代,垂范后世”,参观《四库全书荟要》藏地,契合和樱天皇名义上担负的使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和樱天皇知道了这个安排之后,非常激动,一副“心向往之”的模样。
    第二出,祭钦安殿。
    钦安殿是御花园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当时,日本国内的主要宗教还是佛教,而不是神道教,虽然两者已有混同的趋势;不过,和国皇室一样,本着“礼多神不怪”的精神,日本皇室也不排斥道教。礼部事先征询了和樱天皇的意见,她表示很愿意到钦安殿礼道。
    第三出,登延晖阁,品茗赏景。
    然后,就在延晖阁传午膳。
    游览御花园,从始至终,两宫皇太后充当“全陪”。
    膳罢小憩之后,和樱天皇暂别两宫皇太后,出御花园,赴正殿礼佛。
    正殿是清朝皇室礼佛的心场所,赴正殿礼佛,是和樱天皇紫禁城之行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朝廷事先挑选了一堆高僧大德主持其事。虽然日本的佛教以大乘为主,和清朝皇室尊崇的密宗颇有不同,但没人在乎这点区别的。
    从正殿出来后,和樱天皇先后赴钟粹宫和长春宫,和两宫皇太后“话别”。
    然后,出紫禁城,返回银碗胡同的“离宫”。
    典礼实际情形大致如上,未免书友“水起来没完没了”之讥,除了两个细节,其他狮就不再赘述了。
    这两个细节都发生在养心殿上。
    一是国官员向和樱天皇行礼之时,坐在御座上的和樱天皇,颔首示意;二是两宫皇太后起身去东暖阁的时候,和樱天皇站起身来,隔着明黄纱屏,向两宫皇太后离去的方向,微微欠身。
    这都是仪注上没有的。
    还有,真正的“全陪”,不是两宫皇太后,而是关贝勒。
    女天皇紫禁城两天一夜行,除了晚上下榻乐寿堂,关卓凡至始至终,陪同左右,陪吃陪玩陪开会,真正“三倍”。“两日游”下来,关卓凡自觉穿越了这么久,还从来没把紫禁城逛得这么通透。
    国的皇室和朝廷,接待和樱天皇的隆重其事,具体情形传回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响深远。不过,这是后话,暂时不表了。
    “天皇入宫”这件“天大事情”的热度余温犹在,一件更热闹的“天大事情”,发生在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访华代表团,启程出发了。
    (又更晚了,汗)
    *(未完待续。。)
    <cener>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14/14510/84098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