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藩王自重何以治
推荐阅读:明尊、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仙人消失之后、国民法医、鸿蒙霸体诀、我在古代建工业、重生我老板实在太有才了、我要莽穿娱乐圈、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一篇策论,洋洋洒洒数千字,将如何治藩王说的天花乱坠,可实际上都是一些表面的功夫,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过二三条。</br> “可取。”看完之后,季廉并未给出评价,只是点了点头如此说道。</br> 虽然大多是一些假大空的话,和大部分无用的举措,但是能有二三条能用的,已经是不容易了。</br> 放在这次乡试的学子当中,那就是属于上乘,毕竟就算是朝堂上,真正在治国上有建树的也不过寥寥几人而已。</br> 季廉又将目光落在手中的卷子上,其他的卷子他都不怎么在乎,但是这篇疑似是顾川的卷子,他却不能不在意。</br> “藩王自重,何以治之?”</br> “自古藩王之制,乃帝王定国安邦、镇抚四方之大略也。</br> 然岁月迁延,藩王自重之弊渐露,于国家之安定与发展,潜藏祸端。</br> 今余欲穷究其弊,并陈治理之方。”</br> 只看着这个开头,季廉目光便是一亮,没有什么假大空的话,直抒其意,简洁明了,这才是一篇好策论的模样!</br> 再往下看去。</br> “藩王之疾,莫甚于危中yang集权也。</br> 忆往昔,大玄皇朝之季世,百国之乱岂非藩权过盛所致乎?</br> 纪王私铸钱币,贩盐积财,终联合他国藩王以叛。</br> 此类事迹,历历在目,足为后人鉴戒。</br> 藩王拥兵自重,异志萌生,即成国家之大难。</br> 又,藩王聚财过甚,亦为国之隐忧。</br> 前朝之时,藩王广占田土,甚而干涉地政,致使民生凋敝,百姓苦之。</br> 如宸王杨陵,倚藩位以聚敛无度,积反叛之力。</br> 若非宰相于敬之及时镇抚,大乱岂可免乎?</br> 又,藩王分地而治,国家分裂之虞,亦不可小觑。</br> 昔日大苍皇朝,群雄竞起,各自称王,致国土崩析,百姓流离。</br> 此等割据之状,多源于藩权或地方势力之过度扩张。</br> 藩嗣之争,亦为国家动乱之源。</br> 如我朝隆道之世,夺嫡之事,岂非因皇位承继所起乎?</br> 虽先帝终得大宝,然其间纷争动荡,于国家安定影响甚深。</br> 针对藩王之疾,吾陈削藩之策如下……”</br> 季廉看着看着,目光便是越发的凝重起来,这寥寥的数百字,便将藩王的弊端写的清清楚楚。</br> 并且,这每一处弊端,都以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加以佐证,让这一言一语更加有说服力!</br> 且最后一言,何以治藩王?</br> 唯有削藩一途!</br> “削藩……”季廉蹙着眉,面色凝重的往下看去,他已经现在能够确定,这篇策论的作者是谁了!</br> 除了那有圣人之资的顾川,只怕这次乡试的学子无人有这般的才情!</br> 那,这位未来的圣贤,有何削藩之策?</br> “一、制限藩权。</br> 宜明定藩王之权域,防其干预地政,保朝廷对地方之绝对统御,又宜增监藩之举,一有其越权之行,即行止之并施惩。</br> 二、更革藩嗣之制。</br> 为避嗣承之争,宜定明嗣法,如嫡长承嗣之例,又,若无嗣或嗣幼,朝廷可指定承者,以确保藩位平稳传递。</br> 三、减削藩王之财力。</br> 应限其占田之数,防其财货过聚,又当激劝藩王封土于功臣武士,以分其经济实力,更可借税赋之途,调节藩入,不使其财过盛。</br> 四、倡教化藩。</br> 以教化导藩王树正观,养其忠国之心,或可设专司,主藩王及其子弟之教事,以文解其野望与不平。</br> 五、今大衍朝之藩王,以齐王、晋王、燕王、辰王最为强盛,若骤施削藩之策,恐生反逆之虞。</br> 故欲行削藩,宜自弱小之藩始,以免触动强藩,致生他变,且弱小藩王之反抗,亦易于镇抚。</br> 此乃温水煮蛙、蚕食桑叶之策也。</br> 综观上述,藩王自重之弊,于国安与进构成大患。</br> 吾所陈削藩之策,意在权、财、军、教等多途并进,全解藩难。</br> 愿陛下明辨是非,纳良言,以保国久安!”</br> 整篇文章,至此就已经看完。</br> 但,季廉却沉浸在那字里行间,久久未曾回过神来,他脑海中现在只剩下了两个字——削藩!</br> 是啊,藩王有如此多的隐患,为何还要将他们留着?</br> 留着就罢了,为何还要给他们那么多的权利,给他们封地?</br> 如此,岂不是埋下霍乱之根!</br> 身为忠君报国之臣,当为陛下分忧,除此大患才是!</br> “好!写得好啊!”</br> 季廉忍不住惊叹一声,将其他正在阅卷的考官们都给吸引了过来。</br> “大人这是看到什么精妙的文章了?”崔义笑呵呵的问道。</br> 季廉却没有与他明说,只是摇了摇头道:“这篇文章我必须亲自交给陛下!”</br> 此等治国良策,陛下见了定然会欣喜,更何况这还是那位顾公子所写的。</br> 虽然还没有看到考生的名字,但季廉就是有这么一种直觉。</br> 这篇文章,除了那位圣贤之姿的顾公子,再无人能写的出来了。</br> “亲自呈交陛下?这……”</br> 崔义听到季廉这话,整个人顿时面色愕然,便是其余几位考官也是面面相觑。</br> “大人,一篇文章而已,便是真有什么治国之策,也不用如此吧?”</br> “是啊,大人,这样岂不是坏了规矩?”</br> 季廉却是摇了摇头,看着手中的卷子,轻笑一声:“你们懂什么?有此治国良策,那位顾公子又何须靠科举才能当官?”</br> 说完,他没有再多言,将手中卷子收好之后,便急匆匆的走了出去。</br> ……</br> “此次乡试,策论的题目是如何治理藩王,你是如何答的?”</br> 白鹭书院,梧桐树下,先生与学生对弈。</br> 顾川落子,闻言笑着反问:“老师觉得学生会如何答呢?”</br> 柳道州看着他,摇了摇头道:“为师能猜到盛贤如何作答,当初其他学生的策问答案也能猜出一二来,可唯独你,为师看不透。”</br> 顾川呵呵一笑,也没有卖关子,执子落在了棋盘一角,答曰:“削藩!”</br> “削藩?”</br> 柳道州眯了眯眼,问道:“如何削藩?”</br> 顾川笑而不语,只说道:“老师,学生最近编了个新的话本。”</br> “此二者有何联系吗?”</br> “有的,话本的名字叫《奉天靖难》”</br> 喜欢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请大家收藏: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br> </br>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2/2237/8182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