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中原与草原

推荐阅读:我觉醒了强化精灵之天王争霸从亮剑开始的战争系统从火凤凰开始打卡诸天武侠霸主全球修武大师兄的平凡生活盛世大唐美名扬狐仙请自重一个顶流的诞生

    老年方逸看几人义愤填膺的模样,微微摇了摇头。
    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你们所言非虚,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面看到的更为复杂。”
    随后缓缓道,“崖山之战,不仅是南宋的终结,更是华夏文明的一次重大挫折。
    那场战役中,无数文人墨客、工匠商贾,乃至普通百姓,选择了与国同殇。
    他们的牺牲,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文化、智慧与精神的断代。”
    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而明朝的覆灭,更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激烈碰撞的缩影。
    满清入关,带来政权更迭。
    剃发易服,看似是简单的服饰变革,实则是对汉人身份认同的强烈冲击。
    许多汉人为了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抵抗。”
    这些都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细节,是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过往。
    然而,它们并非仇恨的种子,因为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正常的变迁与演进。
    说到这里,不禁又要回到之前的问题——何为“中国”?
    在当今时代,我们对于“中国”这个词的理解,已经简化为一个国家的名字,指代着一片具体的土地。
    然而,在古代,“中国”的含义远非如此简单。
    它指的是“天下的中央”,即全世界的文明中心。
    这是一个文明意义上的概念,代表着人类所应追求的方向。
    在那个时代,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就被誉为“中国”。
    “中国”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刚成立,迁都洛邑之时。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那里就是“中国”,是周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称之为“宅兹中国”,意味着那里是文明的发源地,是世界的中心。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这个地理范围逐渐扩大。
    大秦、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华夏文明如同璀璨的星光,辐射到了整个亚洲地区。
    那时候的人们普遍认为,文明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并不专属于中原地区。
    有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甲午海战之后,清朝与小日子签署马关条约时,双方在条约中对自己的称呼产生了分歧。
    清朝自称“中国”,而小日子却坚决不同意,他们嚣张地宣称:
    “你现在如此落后,哪里还是什么中国?我们大日子帝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即使在那个已经步入19世纪末,即将进入20世纪的时代,东亚世界的人们仍然从文明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中国”。
    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是特定于某一群人的,而是认为文明是属于所有人的。
    只是恰好中原地区的文明水准最高,所以人们应该以它为榜样。
    既然文明水准才是定义“中国”的标准,那么“中国”就并不必然是指我们现在脚下所说的这片土地。
    它是一个流动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问询室内一众人听得面面相觑,虽然感到颇为惊奇,但却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老年方逸顿了顿,继续道:
    而草原游牧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渊源,两者本就是共生共荣、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宛如血脉相连的两兄弟。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至大禹建立夏朝的初期。
    那时,江河在广袤的平地上肆意流淌,湿地沼泽遍布,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本文网址:http://www.bijge.com/xs/8/8184/47357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