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改制

推荐阅读:重写科技格局今天起做钢铁猛男我能看到准确率我真不是科技大佬开错外挂怎么办大唐一刀999级贫僧法海我们岛主是奇葩重生之玩转魔兽世界王牌一对一:陆少,你出局了!

    yingsx第四百六十五章改制第四百六十五章改制:
    登基仪式完成后,李跃下令更改服制、礼制。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人靠衣装,服章是一个人气质的体现,也是一个王朝的气象。
    魏晋士人喜食五石散,宽衣薄带,方便散热。
    整个精英阶层不是堕落,就是寄情山水之间,他们是风流快活了,但给华夏带来深重的灾难。
    不说跟两汉时投笔从戎的儒士相提并论,就是跟三国时代的士人,差距也是巨大的,平日互相题表,互相吹嘘,到了国家危难时,束手无策,直接跪在胡人胯下……
    礼制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汉魏西晋,都推行孝道,家中长辈逝去,动辄丁忧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司马家不好意思以忠义治国,大力推行孝道,弄得兄弟姊妹期功服之丧也要丁忧……
    其他各种礼仪更是繁琐到了极致。
    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
    礼制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统治的基础,但太过繁琐,反而加重了负担。
    礼制的很多核心东西,在这个时代并不全是糟粕,但过于注重仪式,反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
    其实曹爽、夏侯玄的正始改制中便提出更改服制、礼制。
    不过他们的革新被司马懿和士族扑灭了。
    服制上,免去宽袖博带,以直裾曲裾深衣和圆领袍为主,以护臂收拢袖口,以蹀躞带收拢腰身,方便时时刻刻砍人。
    十六国时代,圆领对襟,小袖长袍的圆领袍已经盛行于北方,最早是秦代军服,汉代为内衣,发展到南北朝,融入了不少鲜卑风格,逐渐成为常服,盛行北方。
    反正一个原则,方便劳作、征战。
    礼制则去繁化简,丁忧改为半年,服心丧即可,在心而不在形。
    严禁厚葬、殉葬,铺张浪费,提倡节俭、简洁。
    如果是在江东,李跃的这些举措很难实施,但在如今的北国却阻力甚小,并未掀起多大波澜,也没人敢在李跃刚刚登基时不长眼,前来反对。
    老牌士族大部分都衣冠南渡了,还留在北国的很难形成大气候,在胡人胯下苟活就不容易了。
    北国融入各族习俗风格,反而焕发了新的活力,对新事物习以为常。
    羊肉、酪粥风靡一时,胡饼更是深得百姓喜爱,圆领袍、皮裘大行其道。
    既然已经形成风潮,就不是李跃能轻易改变的。
    诏令下达之后,邺城中很快便有百姓响应,多是一些将士家眷黑云子弟,他们对李跃几乎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任何命令,他们都是第一个执行。
    就连李跃喜欢羌煮貊炙,也影响到他们。
    一套圆领袍、深衣,配上蹀躞带,兵器并不便宜,也只有他们有这个条件。
    不过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令人头疼,都是军人子弟,好勇斗狠,动辄在邺城决斗,喋血街头……
    这时代不缺尚武之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谁都会比划两下子,河北民风剽悍,互相之间不顺眼,便拔出刀剑对砍。
    邺城周围的几个县,动辄大规模械斗。
    不是为了抢夺灌溉田地的水源,便是几句口角……
    其中竟然有不少黑云军退役的将士,将村民组织起来,跨上牛马、骡驴,提着一根削尖的竹竿便是骑兵。
    步卒、斥候、辎重兵配置齐全,男女老少齐上阵。
    械斗之前,双方摆好阵势,分左右翼,前后军……
    县令缩在一旁,都不敢上前劝止。
    李跃读完校事送来的详细奏表,苦笑不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昔者汉武好兵事,轻锐好斗者充斥于朝,陛下好武,故百姓搏命于乡野,此风万不可长。”常炜这段时日被弄得焦头烂额。
    以前秦国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现在梁国私斗公战两不误,民间尚武之风极盛。
    冉闵一道杀胡令,无日不杀,无月不战,几十万胡人死于刀下。
    民间砍人的气氛已经搞起来了。
    “传朕诏令,再有死斗者,举家发配戍守边地,伤及人命者,斩!”
    乱世用重典,很多人也许不怕死,却极怕流放。
    离开家园乡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年代比死都可怕。
    “武略当以文事济之,我朝武风极盛,陛下当兴办庠序,教化万民!”王猛拱手道。
    百姓只知道提刀砍人不是什么好事。
    教化同样重要。
    河北充斥大量鲜卑、匈奴、乌桓,也有不少改名换姓的胡人,想要真正融合他们,只有大力兴办教育。
    连苻坚都在关中大兴儒道,汉化诸族。
    李跃遂令刘应、卢青再起一诏:“古者建国,教化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永嘉以来,山河崩摧,沦落胡尘,华夏胜地,膻腥大起,皆以争杀残暴为能事,朕受命于天,自当教化万民,乃置乡学、县学、州学,移风易俗,复我华夏之懿德,取文武之士,共创泰平盛世!”
    除了兴学令,还下一道求贤令。
    但凡有文武才干,不问出身,不问门第,殿试之后,凭才干任用。
    这道求贤令不局限于关东,还让校事送达关中、江东。
    大部分人不识字,大部分家庭也没条件将子嗣送入学堂。
    李跃又开了说书馆,派出大量鸿胪吏深入民间,茶余饭后,村头巷尾,随时宣讲华夏先贤的故事。
    辛粲还从故纸堆中替匈奴、鲜卑、乌桓、羌氐等族寻了一个祖宗。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鲜卑,北狄也,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出东胡,东胡出鲜卑、乌桓……
    至于羌氐,与中原的血缘更紧密。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乃神农氏炎帝的后代,从商朝便华夏臣民之一,从武王伐纣到东汉的汉羌之战,都有羌人充当中原王朝的马前卒。
    辛粲总结下来就一句话,都是炎黄子孙。
    这无疑给了他们巨大的身份认同,对汉化再无抗拒之心。
    站在李跃的角度,从汉末黄巾起义开始,北方大地厮杀了两百多年,人口凋零,汉魏都内迁诸族填补人口,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融入华夏是大趋势。
    两章……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13/13282/87364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