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简阁小说网,笔趣阁升级版 > 都市小说 > 重返1977 > 第二百二十三章 相得益彰

第二百二十三章 相得益彰

推荐阅读:重写科技格局今天起做钢铁猛男我能看到准确率我真不是科技大佬开错外挂怎么办大唐一刀999级贫僧法海我们岛主是奇葩重生之玩转魔兽世界王牌一对一:陆少,你出局了!

    洪衍武故宫门口的三轮车和东华门夜市的摊子全火了。
    其实这不奇怪,因为所有的事儿都是“前有车后有辙”。
    比如三轮车的特色胡同游吧。
    那是因为三轮车被孙师傅他们弄得忒讲究、忒漂亮了。
    你就看这个车身子,漆得油亮。
    再看轮子的钢条,瓦圈,迎着阳光,闪闪目为之眩啊。
    接着看车身后面的推手,车棚的底端,车身四周,车把前面,车簸箕等处。
    那都是白铜包的“铜饰件”,用擦铜药儿一擦,真是到处放光。
    最后再加上扎着花儿的车围子,雪白雪白的。
    车簸箕两边,一边一个大白铜制的电气车灯,晚上是真能放光照亮的。
    就这样的三轮车,哪个外国人瞅见不爱?
    每天玩故宫北门的广场上一摆,那就是最生动的广告啊。
    压根不用招呼,内宾外客就都会自觉围拢过来。
    再搭上车夫们外貌也着实出众。
    不但都是年轻的大伙子,还统一着装。
    夏布大襟褂,黑绸灯笼裤,白袜子黑圆口儿鞋,洗得一尘不染。
    这要是一蹬起来车跑在街上。
    那是漂亮的车,漂亮的伙儿。
    招摇过市,清风徐来,老外坐着体面、舒坦不。
    车夫也透着干净利索,帅!
    能让一路的人全都行瞩目礼!
    再加上京城的胡同对老外而言,确乎属于另一个陌生的世界。
    只要三路车一进入胡同里,就再无现代化的痕迹,尘土喧嚣一下隐没。
    在古老的砖墙、宅门交错,随处充斥着青苔、树荫、花香、鸟鸣的氛围中。
    只能耳听车上脚铃“丁玲,丁玲”响着,眼观普通的居民行来走去。
    好似一下将外国人带入了遥远的年代,带入了京城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种新奇综合体验,对外国人而言,宛如观赏一部有关神秘东方的旧电影一样。
    真的很容易触动他们的心。
    这就像去威尼斯一定要做船,去泰国一定要乘坐大象一样。
    不尝试一下,外国人才会深感遗憾、大为后悔呢。
    而东华门夜市的那些摊位也是一样,之所以买卖兴隆,无不是有合理成因的。
    比如卖旅游用品吧。
    那是因为老外参观故宫进入时,多半是走的是南北正门。
    当时看到旅游商品喜欢是喜欢,可有的人懒得拿着,或许觉着出来的时候再买不迟,就没掏钱。
    可往往在故宫关门的时候,他们从侧门出来了,自然就没买着。
    这心里正后悔呢,偏巧没走两步,在东华门的夜市又看见了。
    想想看,又有多么惊喜啊,还能错过去吗?
    当然,肯定也有已经买过了,却后悔买少了的。
    再比如服装摊儿吧,道理同样是明摆着的。
    因为卖得全是洪衍武从花城倒腾来的广货,又时髦又便宜。
    而且洪衍武是谁啊,他太能利用时机,抓住时代脉搏了。
    像最早倒腾牛仔裤时,他就知道利用高仓健的名人效应。
    那么今年电视上《血疑》一播出,自然他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实际上,他几乎是刚知道了这件事,就迅速给花城下指令。
    可着“幸子衫”、“光夫衫”、和“大岛茂包”这几样进货。
    于是电视剧从播出到播完半年,京城个体户们和花城那头的“阿花”、“阿昌”都大大发了一笔。
    特别是“阿花”,她是专门做包的。
    刚靠着洪衍武设计的“腰包”大赚了一笔,把五六个人的作坊扩充到了二十个人。
    紧跟着又在“大岛茂包”上再接再厉了一把。
    等这笔买卖一做完,她的雇员已经达到了三十个人,又租了一个仓库当厂房,真的办起厂子来了。
    最近呢,因为京城上演《街上流行红裙子》这部电影。
    洪衍武再次下令从花城进了一大批红裙子来京城销售。
    不用多,就凭反应迅速,又吃了头一口鲜。
    可以眼下满京城的红裙子百分之八十是他的货。
    想想看,在这追流行根本不动脑子的年代,这个大家平时没什么购物时间的年代,买卖还能不好吗?
    至于饮食摊位,那就更容易解释了。
    像“馄饨侯”、“馅饼周”、“炒肝赵”、“茶汤李”、“奶酪魏”这样的京味吃确实是味儿好,又有名气。
    按理应该属这些有名有号的摊点买卖最火才是。
    可问题是作为国营吃店来,各方各面受限制的地方太多了。
    别的不,对这么一个新开张的夜市,领导就不可能太重视。
    还有职工积极性的问题呢。
    他们又能派几个人手来,占多大的摊位啊?
    另外当年缺乏冰箱、冰柜这样的冷藏手段,大部分活计,在夜市都得临场现张罗。
    而且吃这东西吧,讲究精工细作,那和快餐还不大一样,不可能太快了。
    这样一来,国营吃店们的品种相对单一,人手又不足,如果面对十几二十个人还算应付得来。
    要是要是动辄几十口子,乃至上百人的蜂拥而至,那就超出能力范围之外了。
    反过来,“大食堂”的师傅们就不一样了。
    从资源上来讲,洪衍武是厂子行政科的副科长,庞师傅是大食堂大拿。
    北极熊的人造冰,各种家伙什、外加啤酒汽水,连带运送人员。
    洪衍武以权谋私一下,通过调配服务公司的汽车,就全给送到夜市去了。
    晚上需要准备的食材呢,甚至在大食堂的班儿上,庞师傅就带着大伙儿依次准备好了。
    那真是要多方便又多方便,光这阵势、后勤就不是其他摊位能比的。
    从工作态度上讲呢,大家伙儿也不是像国营吃店的职工,一副不情不愿,叫苦连天的样儿。
    别看好些人是从班上下来的,可他们这是为自己干。
    经济刺激下,反倒更加精神抖索,积极性高涨。
    当然,最关键还得工作的方式上。
    “大食堂”的这帮人天天都得喂饱厂子里的两千人,面对多少人都不带犯怵的。
    特别是带班儿庞师傅、苟师傅,他们原本就全是“口子”上的,过去专办“红白事”的。
    最擅长的就是怎么做到在陌生的环境下操持,做到人多不乱,省事好吃的。
    白了,“大食堂”的经营方式更接近于“现代快餐”。
    要论服务大众,这个年代的中餐范畴,恐怕没有比他们更专业的了。
    还别不信,就拿肉饼、馅饼、锅贴、糊塌子、褡裢火烧、配米粥、棒渣粥、荷叶粥这一组来吧。
    看着有荤有素样儿挺多,可仔细瞅瞅,全都是带馅儿的,且全是用大铁铛烙出来的。
    分工明确,合理安排,这么多种类,其实只需要五个人操持足以。
    两个做的,一个烙的,一个盛粥帮手的,一个收钱倒垃圾的,就够了。
    其他的组也一样,有专门大锅翻炒的,有专营上屉蒸食的,有专来下锅煮面的。
    绝不兼营其他制作方式的饮食。
    所以就能熟能生巧,跟流水线似的,每个顾客等不了多久。
    而且额外还得明一下的是,“大食堂”这伙儿人不光制作速度快,口味上也不孬。
    即便论“好吃”这俩字儿,丁点儿不比老字号差。
    就比如“带馅儿的”这组做的褡裢火烧吧。
    这是“口子”上的独特饮食。
    尽管“门框胡同”的“瑞宾楼”做这个有名,在京城口碑向来是第一。
    可那也是创始人为了生计,违背了“口子”规矩,从行里传出来的。
    庞师傅和苟师傅教出来的徒弟,那才是正行啊。
    再比如“翻炒组”,也有两样显本事的吃食。
    一个是“蛋炒饭”,另一个就是“炒疙瘩”。
    这“蛋炒饭”呀,看似人人会做,可实则不易。
    真像庾澄庆唱得似的,“最简单也最困难,饭要粒粒分开还要沾着蛋”。
    千万别怀疑,这不是假的讲究。
    像一般人吃过的“蛋炒饭”都是鸡蛋和饭粒分开吧?
    那叫做“碎金饭”,属于家常类最容易的做法。
    还有一种,必须得讲蛋浆均匀裹在饭粒上的,这叫做“金裹银”。
    却是“口子”行里的独有绝活儿。
    过去的京城人不是老得办喜寿堂会嘛。
    所以“口子”行,就连个“蛋炒饭”也不能马虎了,照样得讲究吉利。
    类似的,还有金裹银的卷子,金裹银的饼,那真没少费心思。
    而这种“蛋炒饭”的制作要求,就是外观要做到“金银剔透”,而绝非“晶莹剔透”。
    另外,口味上最重要的是靠猪油提香。
    得在蛋液和锅铲舞动之间,把饭、蛋、葱,均匀且精妙的相容相交。
    千万别看这一点。
    一碗简单的猪油拌饭,就常常能使挑剔的美食家潸然泪下。
    而无论是米饭、面条、馄饨、青菜,只要加一勺猪油,就能产生神奇的魔法。
    确实,猪油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不能多食。
    可除了遇见“口子”上的师傅,这么精彩的蛋炒饭又哪里有机会吃到?
    既然如此难得,若是只图个香香嘴,臭臭屁股的食客,这一点缺陷也就可以忽略了吧。
    二群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15/15219/968864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