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婆婆

推荐阅读:霸道男神宠上天都市之修仙高手鲁班书农家绝世俏医妃妾本祸国总裁宠妻请节制都市最强仙尊绝色逆天召唤师女医门唯一男丁新妻有毒

    葫芦巷从头到尾有三四里深,从巷口一直往里,都是临街的二层青砖大房,住的大半是些商户人家和瑶江县的殷实乡绅。
    因为葫芦巷和县里最热闹的东大街离得不远,人流繁华,巷头许多人家都搬到楼上居住,在楼下挂上布幡,开个正经铺子,经营些大买卖。
    这里茶坊、酒肆、彩帛、油酱、饭庄、面点香烛、腊味等店随处可见,铺子林立,应有尽有。
    巷尾幽深僻静,巷子里遍植笔直茂盛的木樨桂树。有一种是月月都能开花的,现下正值初秋,油绿枝叶下已藏了千朵万朵桂花细蕊。花朵细密,虽然靠近了,也能嗅到一股子淡香,不过及不上十月才开的丹桂那般馥郁香浓。
    李家院子里种的是一年一开的金桂。
    入秋之后,一连七八天都是艳阳高照的大晴天。桂花树矗立在烈日底下,叶子闪闪发亮,像抹了一层蜡油。
    李家人在桂树下吃早饭。
    早饭是一大锅清粥,桌上摆了几样菜:一碟子凉拌孔明菜,一碟子切开的高邮腌蛋,一碟子米醋拌蒸茄,并一碟子风干咸鱼块。
    进宝和宝珠一人抱着一只大海碗,蹲在桂花树下,一边淅淅沥沥喝清粥,一边啃胡麻饼,姐弟俩一天三餐都离不开面食。
    风干咸鱼太咸,李绮节只吃了一口,就齁得嗓子发干。
    孔明菜又脆又嫩,特别下饭,拌茄子微微发酸,口感润滑,倒是很对她的胃口。
    李乙拿起一半腌蛋,挖出油滋滋的蛋黄,拨到李绮节的粥碗里,又拿起另一半,照样挖出蛋黄,拨到李子恒碗里,然后几口吃掉剩下的蛋白:“今天要去乡下贩货,大郎跟我出门。三娘留在家,进宝和宝珠留在家陪你,夜里我就回来,明天好腾出空预备中秋回乡下的行李包袱。”
    李家老宅在瑶江对岸的李家村,回去要坐渡船。行李包袱通常得提前收拾好,托相熟的货郎带回李宅,他们走的是山路,要价便宜些,能省几十个铜板,路上也稳当。
    正吃着,忽然听得屋外一阵接一阵高亢、悠长的调子,接着便听到葫芦巷各家各户开门唤那叫卖的师傅上前。
    李乙侧耳听了片刻,道:“是卖豆腐崽的老刘,咱们也买几碗,粥饭不吃了,留着发米糟,过几天好吃米酒。”
    豆腐崽就是豆腐脑,瑶江县人喜欢用桂花卤子和红豆蜜水拌着吃。爱吃甜的李子恒尤其喜欢豆腐脑,每天早上都要吃一大碗。
    听到熟悉的调子,李子恒第一个摔下碗筷,捧着一个大海碗欢欢喜喜奔出门去。
    李绮节有些矜持,仍然坐着没动。
    李乙起身去灶间拿了几个干净大碗,摸摸李绮节头上梳的辫子,牵着她走出门。
    老刘正蹲在自家担子前,手里拿一个锈迹斑斑的铜匙子,刮下大木桶里雪白细嫩的豆腐脑,倒在一个白瓷碗里,再心翼翼撒上一撮桂花卤子和绵白糖,递到一个穿石榴红绢裙的娘子手里。
    红裙娘子数出两枚铜钱,丢到旁边一个竹篾编的框子里,端着热腾腾的豆腐脑转身回屋。
    迎面看到李子恒,红裙娘子冷哼一声,昂着头从他身边走过。
    自从李绮节搅合了李乙和周桃姑的亲事,周家两个娘子开始对他们兄妹俩横眉竖眼,看他们的眼神厌恶里带着不屑。
    可李子恒压根没注意到周家娘子,见轮到自己,连忙把手里的大海碗举到老刘跟前,眼巴巴盯着老刘替他打满一大碗豆腐脑。等撒上糖接到手里,也不嫌烫,拿起汤匙就舀了一勺,直往嘴里送。
    然后一边喊烫,一边七手八脚跑进屋去。
    李乙付过钱,又买了几碗豆腐脑,其中一大碗让李绮节自己端着。
    他一个人端三大碗,回房给进宝和宝珠一人一碗。
    进宝和宝珠愁眉苦脸,两人偏偏和李子恒相反,不爱吃甜的豆腐脑。
    李绮节递了把匙子给宝珠:“把绵白糖舀出来,灶上有剩下的肉汤,用肉汤当卤子。”
    宝珠答应一声,一点一点刮下碗沿上的一层白糖,倒了温在炉子上的肉汤,姐弟俩这才唏哩呼噜把两碗豆腐脑吃完。
    李子恒端着海碗,凑到灶台边,把宝珠刮下来的白糖全都一股脑倒进去。
    白糖可是金贵东西,县里人家平时待客煮鸡蛋茶时才舍得搁一把的,不能浪费了。
    吃过早饭,李子恒和进宝在院子里收拾箱笼。
    桂花树旁系了一头老牛,老牛神态悠然,低头吃草料。
    李乙要带李子恒去县城周围的乡间贩货,留下李绮节看家。因李绮节年纪,李乙想托间周桃姑过来照看。
    李绮节连忙道:“我又不出门,等阿爷和哥哥走了,我就关门闭户,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进宝和宝珠都在家陪我,何必麻烦人家?”
    周桃姑现在恨她入骨,估计正躲在家里扎人诅咒她呢。这时候把周家人招到李家来,不是自讨苦吃嘛!
    李乙到底放心不下,让宝珠盛了一篓子蜜枣,自己提了一筒桂花酒,去了间孟举人家,请孟娘子帮忙。
    孟娘子原本不大情愿,但看李乙带了桂花酒和蜜枣,马上堆起满脸笑容,一口答应下来,“李相公放心,三娘那边要是有什么不妥,只要对着墙头喊一声,我立马就能听见。”
    李乙出门之前再三交代进宝和宝珠,不管谁来敲门,都推家里没人,等他夜里回来再作计较。
    李绮节暗暗翻了个白眼:这个时代就是这点不好。女人必须三从四德,谨言慎行。家中男人不在的话,妇人必须锁好门窗,不能随便出面见客,否则会惹人闲话——哪怕那来客是娘家那边的亲戚,照样得要避嫌。
    等李乙和李子恒前脚赶着牛车出去,进宝立刻关上大门,插好门栓。
    李绮节让宝珠去烧热水香汤,预备沐浴。这几天发髻有点痒,正好趁着今天洗了。
    不然李乙在家又得念叨。
    李乙倒不是嫌李绮节费柴费水,而是怕邻里人家看见,会在背地里胡乱编排她。
    潭州府的规矩,不管男女,都不能经常洗头,头发油腻也不能洗。
    李绮节私下里琢磨:难怪这个时代的男人女人都要戴头巾,簪鲜花呢!不然人人披着一头油腻腻的长发,人还没走近,就一股子味,谁受得了?
    头巾和包头造型美观,还能遮住油腻的长发,簪花可以掩饰气味,茉莉刨花水在定型的同时,也能祛除异味。
    至于那些簪子、金钗什么的,正好用来挠痒痒,想挠哪里挠哪里,还不会弄乱发型。
    李绮节才不管那些老祖宗的忌讳,隔个三五天就洗一次。不管李乙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她都不管。
    宝珠却是如临大敌,在院子里烧水的时候,一直左顾右盼,生怕被人瞧见。
    李绮节有点郁闷:不就是洗个头嘛,还得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
    她的头发又厚又密,拆掉发髻披散下来时像道泼墨瀑布。洗了之后*的垂在肩头,宝珠拿着干布巾费劲绞了干天,都没绞干。
    进宝在灶房烧炉子,烧得灶台边热烘烘的。
    宝珠手执桃木梳,梳齿上蘸了桂花油,一点一点把李绮节半湿的长发慢慢梳通,挽了个松松的发辫:“三娘去炉边烤烤,才病了一场,吹不得冷风,不能用扇子扇,只能慢慢烘干。”
    李绮节踏着一双枹木屐,踢踢踏踏走进灶房,没有吹风机的年代,就是这么麻烦。
    她坐在灶台边的杌子上,尽量靠近炉子,能听到头发上的水汽一点一点被烘干的滋滋声。
    她发间腾起一阵阵白色蒸汽,香烟袅袅,仿若仙境。
    宝珠看见,笑嘻嘻道:“跟年画上的神仙似的!”
    才笑笑,忽然听到进宝打开院门,在院子里和人话的声音,宝珠皱起眉头:“官人不在家,进宝怎么让人进来了?”
    支起窗屉子,探出头去看了看,“咦?孟娘子也在。”
    回头朝李绮节道:“三娘别出声,我出去看看。”
    李绮节挪到木门后边,听见宝珠在外头和人寒暄,先是孟娘子话的声音,然后听一个妇人直接道:“三娘在屋里头?客人都来了,怎么不出来相迎!”
    宝珠赔笑道:“官人不在家,三娘不敢莽撞。”
    那妇人似笑非笑,“这时候倒是晓得规矩了。”
    李绮节叹口气,知道避不了,干脆施施然走出房门。
    她没来得及换衣裳,只穿着一件家常缥色紧身儿,底下着一条玄色阔腿绸衫裤,脚下穿枹木屐,一头浓密墨发还未烤干,云鬓松散,挽在肩头。
    她原本就生得秀净妍丽,年纪也,加上前些时日一直卧病在床,又才洗澡,瞧去愈加弱不禁风,眉眼之间,俱是慵懒之态。
    妇人一见李绮节这副弱柳扶风的风流模样,便直皱眉头:“三娘,你年纪不,也该学学规矩了!”
    这妇人是李家的远亲,杨家的大少奶奶,因她娘家姓高,亲戚都叫她高大姐。
    杨家和李家是世交,祖辈连着亲。李子恒和李绮节管杨老爷叫表叔。
    潭州府盛产茶叶和丝绸,县里许多人家都以采茶或是养蚕为生。
    杨家既种茶,也养蚕,老家乡下绵延十几里的荷田、茶山,全都是他们杨家的。
    李绮节初来乍到时,还只是个四五岁的娃娃,那时候李家已经和杨家订亲了。
    也就是,高大姐是李绮节的未来婆婆。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18/18800/1154442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