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恢复高考

推荐阅读: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穿在逃亡前,开挂闷声发大财侵染者人在皇宫:女帝让我替婚,皇后麻了!择日走红侧妃乖软妩媚,一手茶艺上位失去七情六欲快死了,全京城为我哭坟边军第一杂役高调闪婚陆少后,前任气的绝食了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

    如果真的有重生的机会,最想做的是什么?
    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李天明得到上天的眷顾,人生重启,可他没啥宏图大志,唯一的念想就是让自己,还有身边的亲人们,过得比上一世好。
    除此之外,他也期盼着通过自身的影响,让国家往好的方向发生一点变化。
    自从去年在广交会上,和老人家聊过以后,李天明一直期待着,国家的发展历程能尽快迎来转机。
    现在……
    真的发生了。
    报纸上的这篇社论并不是在探讨,而是明确宣布,国家将恢复高考,并详细明了招生对象,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还特别注明了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人群,以及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包括在内。
    和前世相比,这个消息的公布时间,整整提前了半年。
    而且,高考的时间也被提前到了……
    今年的7月份!
    “叔,这是……好事啊!我咋看您还愁眉苦脸的!”
    李学庆紧皱着眉头。
    “是好事,可……天明,这消息要是让村里的知青知道了……”
    “您还打算瞒着他们?”
    李学庆两眼瞪得溜圆:“瞎八道啥呢,我能干那缺德事!”
    他也知道,高考对村里的那些知青,到底也意味着什么。
    这是改变命运的契机。
    原本要一辈子扎根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如今,随着国家恢复高考,那些城里娃的人生也将迎来转变。
    可是……
    “知青们要是知道了,还能安心上班吗?”
    李天明闻言,这才明白李学庆担心的是什么。
    那些城里来的知青虽然干农活不行,但毕竟有文化,厂里的那些机械设备,摆弄起来明显要比村里人熟练得多。
    一个个的早就成了厂里的骨干。
    而且,还不止是李家台子的知青,年前厂里提产,大柳镇其他几个村的知青也都被招进了厂里。
    眼下正是追产量的关键时刻,出口创汇的任务压得人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一旦知青们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势必没法继续安心工作。
    甭管能不能考得上,谁不想试一试。
    知青们都忙着去复习了,他们负责的工作,谁来完成?
    “这倒是个问题!”
    李天明之前还真没想到这一点。
    “叔!你咋办?”
    “你问我?要不是问了学国,我都不知道高考是个啥,这事还得你来拿主意,不管咋样,也不能耽误生产,没啥比这个更要紧,生产任务可是王主任下的,完不成……”
    别的事都能通融,唯独出口创汇这件事,在谁那里出了纰漏,王作先肯定要追责。
    可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就耽误了大家伙的前程。
    “这事您没和别人吧?”
    “瞒不住,我琢磨着最迟明天,知青们就全都知道了。”
    李天明思量着:“我也得琢磨琢磨!”
    既不能影响生产,还得让知青们有复习的时间。
    正着,李学工找了过来,拉着李学庆的胳膊进了院子。
    “就等你了,快入席!”
    “出啥事了?”
    李天明被李学庆叫出来的时候,宋晓雨也看见了。
    “看看吧!”
    李天明着,把报纸递给了宋晓雨。
    宋晓雨接过,看了那篇社论,立刻瞪大了眼睛。
    “这……真的?”
    “都登报了,还能有假?”
    宋晓雨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我得去告诉琪和长英姐!”
    着就要走。
    李天明想拦,但话到嘴边又忍住了。
    李学庆得没错,到不了明天,这个消息就会被传开。
    晚上,知青点。
    宋长英将报纸摊开,摆在了桌子上,听她完这个消息之后,所有人立刻围了上来,争抢着那份报纸。
    “别抢,都别抢了,扯碎了,谁也看不了!”
    张超英大声着,直接趴在了桌子上,护住那份报纸。
    “吴玉娟,你来念!”
    修养的大半年,吴玉娟的断了的腿已经恢复了,只是当时伤得太严重,走路的时候,还是有一点儿跛。
    听张超英这么,大家才讪讪地收回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吴玉娟的身上。
    吴玉娟也是满心的激动,自从受伤,下残疾以后,她的情绪变得十分消沉,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她原本黯淡的双眼,一瞬间又有了光彩。
    拿起报纸,强压下躁动的情绪,清了清嗓子。
    “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中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一件大事……”
    “做好今年的招生工作,必须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伟大领袖的教育思想体系……”
    “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
    念到此处,吴玉娟的声音已经带着几分哽咽。
    很快,屋里便响起了抽泣声。
    “真的,是真的!”
    “我们也能报名,我们也能参加高考!”
    对于未来,他们这些知青早就已经认命了,甚至还带着几分庆幸。
    当初分配的时候,能被分到李家台子,虽然同样要下地劳动,但是,能进厂上班,每个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相较于其他村的知青,已经非常幸运了。
    可是,如果有机会回城,而且还是去上大学,试问谁会放弃这个机会。
    “都多少年没看过课本了……”
    苏红红突然声嘀咕了一句,屋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是啊!
    都多少年没看过课本了?
    尤其是张超英、吴玉娟他们这些最早一批下乡的知青,他们大多数都已经二十六七岁了。
    高中毕业到现在……
    都快过去10年了。
    国家恢复高考,对于他们而言,确实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难得的机会,但是……
    该如何把握住呢?
    宋长英见状,心里一时间变得非常矛盾。
    她是早就得到消息了,也已经复习了几个月的时间。
    可她的这些知青战友该怎么办?
    “没……没关系,报纸上不是了,7月份全国统一考试,还有时间,我们还有时间!”
    距离高考还有三个多月,时间确实还有,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这些年摸惯了锄头,让他们重新拿起课本……
    三个多月够用吗?
    更何况……
    “我们连书都没有,怎么复习啊?”
    “我这就给家里写信,让我爸妈把我以前的课本邮寄过来!”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不如去县城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找前几届的毕业生,找他们买!”
    “谁会舍得卖?我们想参加高考,难道人家不想?”
    激动过后,一个接着一个的难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我记得……靳琪有一套!”
    屋里又陷入了安静。
    事实上知青点的所有人都知道,靳琪出嫁前,每天都会翻看高中的课本,当时还有人笑话她是浪费时间,背后没少议论。
    “你们……靳琪是不是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了?”
    没有人回应,这种猜测显然不可能。
    靳琪自从到了李家台子,每天都会看高中的课本,她又怎么可能提前好几年就知道国家有朝一日会回复高考。
    可这句话,宋长英听了,却忍不住一阵心虚。
    “要不然……我们去找靳琪……借?”
    这句话是黄英的,她也是和靳琪一批来的杭州知青。
    只是……
    谁去借呢?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在了和靳琪关系最好的苏红红身上。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4/4239/295714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