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生子而杀

推荐阅读:半夜和镜子猜拳,我赢一把就睡最强丹师食仙主乌龙山修行笔记盖世神医叶秋快穿之龙族幼崽疯批反骨美漫:我在大萧条画超人伏魔陛下就是躺赢狗巅峰奶爸

    周澈静静地听那里监门述,心中暗想:“豪强大户和官吏勾结欺压百姓,天下各地皆有。自己任乡长时也有,如季氏,又如许家。许阳连乡佐公吏都敢打,相中了邢钢的妻子就准备强取豪夺,跋扈到何种程度?况且只是少缴、不缴口算钱?还好自家,有周氏的背景,又得到县令、太守的看重,自家也有狠辣的手腕,这才能诛灭季氏,折服许家,压制住其它的乡中大姓不敢乱来。”
    当周澈在乡里时,他的所作所为或许不起眼,然而放之全国,与各地比较,却就很出类拔萃了,也难怪太守、县令都看重他,奇其所为。
    提起豪强、大姓,这个里监门也是一肚子的气,他愤愤不平地道:“口钱算赋转算到俺们贫户头上倒也罢了,更让人气恼的是訾算!”
    “訾算?訾算怎么了?”
    “每年訾算之时,豪强、大族家里‘自占’多少就是多少,穷人家里却连多双‘不借’都要加算。搞得整乡的百姓连树都不敢种一株;屋顶漏雨,也不敢多加一块泥!”
    訾算,即财产税。家訾一万,交一百二十钱的税。“自占”就是自己向衙门申报、注册、登记家訾。依法,“自占”若有隐瞒、不实等情况,是要受到重罚的。
    田丰是乡父老田宽的族亲因求学寄宿在那里。乡里看在田宽的面子上,从来没有为难过田家。他又是只管读书,不理外事的。对这个里监门所的种种情形,他只觉得闻所未闻,不敢置信,义愤填膺,大声地质问道:“你们为何不去上告?”
    里监门对他此问嗤之以鼻:“上告?往哪儿告去?百姓们因为交不起口算,连孩子都不…”这个里监门到此处,似是忽然醒悟失言,忙收声闭嘴。
    “都不怎样了?”
    里监门不肯了,从孙信手上拿过木椀,转身就走。孙信叫了他几声,他置若罔闻,快步走回塾中,掩上了门。田丰莫名其妙,对周澈道:“怎么到半截不了?怎么跑去塾里了?”
    周澈喃喃道:“‘连孩子都不…’,‘连孩子都不…’。”想起了一件曾经在部曹听过的事,炎热夏日之下,他却毛骨悚然,只觉如坠冰窟,“难道当年在汝南生过的惨事,竟又要出现在邻郡颍川了么?”
    孙信注意到了他的异常,问道:“主公,为何色变?”
    “这里监门最后的那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什么事?”
    “你们可知贾彪贾伟节么?”
    田丰道:“可是被天下人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的贾伟节么?”
    “正是。”
    “我知道他。他是颍川定陵人,共有兄弟三人,并有高名,以他最优,故天下人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周君,你为何提他?和那里监门最后的那句话有关系么?”
    “贾伟节当年与荀家六龙先生共师事许县太丘公,齐名豫州。几年前,我听子居公讲过一件他在任咱们汝南新息长时做过的事儿。”
    “新息?”
    “对,新息。我听子居公讲,这个县不大,比安成要得多,辖内治民不足万户。先朝桓帝年间,贾公被派来此地当县长。到任后,他发现了一件事。”
    汉制,万户以上的县,是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
    “什么事儿?”
    “县内民户多不养子。”
    “不养子?”孙信笑道,“这算什么事儿?咱们安成也有生子不举的啊。俗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主公,你知道我是哪月哪天生的么?我就是五月五日生的。若非我阿翁救我,我生下来那天就被溺死了。”
    不养五月五日生的孩子是从前秦时就有的陋俗。孙信要是不,周澈还真不知道他是生在这一天的。他摇了摇头,道:“不举五月五日生子固为陋俗,但新息县的百姓却不仅仅是不举五月五日生的孩子,而是生子即杀。新息虽,亦有民户数千,年生子数百。一年杀数百婴儿,十年杀数千婴儿。贾公微服私行,行县各乡,常见田边沟渠中有婴儿尸,惨状不可言。”
    田丰想了想,道:“百姓杀子不举是因为家贫么?我从我族公读书时,记曾闻我族公言,孝顺皇帝年间,宗庆为长沙太守,人多以乏衣食,产子不养。宗庆责让县乡父老,禁民杀子,一年内活子三千余,这些被他救下的孩子都以‘庆’为名。新息县的百姓杀子也是因为贫困么?”
    “是啊。‘虎毒不食子’。虎尚如此,况且人乎?里谚俗云:‘孤犊触乳,骄子骂娘’。十月怀胎,生子不易,疼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只听过有不孝的子女,未曾闻过有不是的父母,而因贫困,新息县的百姓却生子不养,亲手杀之,人间惨事莫过于此。贾公因严设制度,令:杀子与杀人同罪。数年间,救了千数婴孩。人们都:这些孩子是因为贾父才活下来了,生男皆名为‘贾子’,生女皆名为‘贾女’。”
    孙信道:“适才那里监门最后言道:‘百姓因为交不起口算,连孩子都不…’。主公怀疑他想的是:连孩子...生子而杀?”
    周澈点点头,见塾门依然关着,他沉吟片刻,道:“这里监门既不肯把话完,那就算咱们再去问他,估计也问不出什么来了。”远处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他转脸看了会儿,对孙信道,“信,孩子们没什么顾忌,童言无忌。你去哄哄他们,看能不能问出些什么来。元皓,咱俩去地里田间转转,去瞧瞧那座庄园。”
    孙信、田丰应诺。
    三人将坐骑栓到树上,分成两路各去。
    孙信带了几块干粮饼子,打算以此为饵,逗引孩童话。
    周澈褰衣蹑足,心翼翼地步入田间垄上,时刻看着脚下,以免踩到麦苗。田丰随在他的身后。两人行出数里,渐渐地接近了那处庄园。
    庄园坐在田野中,与“谢里”遥相对望,占地甚广,估摸得有数百亩,四周环以沟渎、垣墙,沟渎上架设了一座木桥,供人出入。沟深垒高,墙上望楼高耸,如个型城池似的。墙上、门外都有携弓持矛的宾客守卫。
    田丰道:“这庄子真是不,比安成东乡高家、陈家的庄子要大得多。瞧它这里边除了菜地、桑园、麦稻田,少也能再住下几百口人。刚才忘了问问那个里监门,也不知这庄子的主家是谁?”
    庄外良田沃野,许多赤膊的农人劳作其间。守庄的宾客瞧见了他俩,看了几眼。为不惊动他们,周澈停下了脚步,招呼垄边的一个老农,笑道:“在忙呢?”
    老农五十来岁、满脸皱纹,大约觉得他二人气质不凡,不似俗人,丢下木锄,拘束答道:“是。”问他俩,“两位贵人是来庄中赴宴的么?”
    田丰问道:“赴宴?”
    “两位贵人不是来给庄主祝寿的?”
    “今天是庄主的生辰么?”
    “是呀。庄主请了很多人,听县君、丞、尉也要来呢。两位贵人既然不是来给庄主祝寿,那是来做什么?”
    “噢,我们是汝南人,去京师求学的。路经贵地,因见此庄高大雄壮,故近前观看。敢问老丈,可是庄中之人么?”
    老者听他们是去洛阳求学的,略放松了表情,但出于对读书人的敬重,还是颇为有礼,道:“远近十几个里,差不多半个乡的乡民都是庄主的宾客、徒附。老儿一家六口,妻、子、女、孙也全都服役庄中。”
    田丰咋舌道:“十几个里,半个乡的乡民?那贵庄庄主家中岂不是得有徒附数百近千?”他没有出过远门,不知现今天下役使徒附、宾客数百的地主比比皆是,还以为全天下都应和自己家乡差不多,因而吃惊。——不自己冀州老家,就安成东乡虽也有几个大姓豪族,但许家主要是经商致富,陈家发家较晚,根基尚浅,已被诛灭的季氏专以游侠为业,秦家耕读传家,能被列入曾经的“乡中四姓”更多的是因为“读”,而不是因为“地”,所以没有一个像眼前此庄的庄主一样有这么多的宾客、徒附。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4/4930/33015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