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简阁小说网,笔趣阁最新升级版 > 都市小说 > 我在日本当文豪 > 第390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390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推荐阅读:次元冒险家超级创作大师真千金心声泄露后,全家火葬场了东京少女们大有问题错练邪功,法天象地公若不弃,愿拜为义父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霍格沃兹的渡鸦使者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趁高冷校花青涩,忽悠她做老婆

    叶夫盖尼很满意自己面对北川秀时的言行举止。
    在收到北川秀即将抵达沙俄的消息后,沙俄文坛立即分裂成了两大派。
    一派以老一代文学家们为主,执拗的认为这个来自日本国的年轻文学家是特意跑来砸场子的;
    一派则以叶夫盖尼等新一代文学家们为主,他们不在乎北川秀来沙俄的目的,但坚决不愿意在文学创作这事上向一个海外的作者低头——
    连他们这些沙俄本土的作家都还没写有关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的,怎么能让一个海外作者抢先?
    被一群人簇拥着选出来的叶夫盖尼就是那把势必要帮沙俄文坛斩北川秀狗头的利剑!
    叶夫盖尼打定主意要在同一题材上和北川秀分个高低,于是便有了两人见面时的这一番对话。
    只是北川秀懵逼和淡然的反应,完全不符合叶夫盖尼的预期。
    不是日本人都爱看动漫,表面上和和气气,骨子里却和他们沙俄人一样燃到爆炸吗?
    “呃那挺好的”
    北川秀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叶夫盖尼突如其来的挑战书。
    换做日本国内,如果有不开眼的作家向他发起挑战,北川秀肯定会正面做出回应,或者授意北川文娱的公关部进行强势反击。
    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人家都蹬鼻子上脸,踩到你头上了,还念叨这些废话,只会让人看扁。
    可那是日本国内的文坛之争。
    北川秀有底气,也有立场和原因来回应挑战者。
    但现在他人在沙俄,先不他压根没有单枪匹马跑来人家国土上耀武扬威的想法,光是此刻被一群沙俄壮汉团团围住的情形,换谁来估计都不敢正面强势回应。
    北川秀略带敷衍和无奈的回答让叶夫盖尼额头上的青筋一突一突。
    他也不是纯莽夫,来之前其实早就调查过北川秀的性格和为人。
    他得到的资料里明明白白写着,北川秀是一个不被触及根本利益时脾气非常好的人,可一旦触犯了他的底线,他就会立即露出可怖的獠牙,比那种色厉内荏的文人厉害多了。
    叶夫盖尼不想击败一个人畜无害的绵羊,那样并不能彰显他的伟大,反而会让人觉得他在恃强凌弱。
    他想击败的是全盛状态下,露出了锋利獠牙的北川秀。
    那样才有足够的成就感,才值得向文坛的那些老家伙们炫耀。
    而要想逼出那个形态的北川秀,就必须巧妙地触碰他的底线。
    身为一个能代表国家的文坛领袖,肯定对自身的名誉以及威望十分看重,如果有人当面挑战他的地位,必然会引起他的强烈不适。
    这就是叶夫盖尼认为能激发出北川秀斗志和怒意的点。
    没想到中二的挑战都得那么明白了,北川秀却依旧在装傻充愣。
    或者叶夫盖尼认为他会重视的东西,他好像根本不在意
    两人就这么僵住了。
    将北川秀团团围住的一群毛子作家也愣住了。
    这反应不对劲啊!
    完全不像是一个国家文坛领袖该有的表现!
    不会是认错人了吧?
    又这么僵持了几分钟后,叶夫盖尼实在是忍不住了,干咳几声,冲北川秀尴尬道:“总之你既然来了莫斯科,我们也、也是要尽一下地主.”
    “地主之谊?”北川秀没想到叶夫盖尼对隔文化也有所了解。
    两人对话用的是英文,因为早些年有不少翻译家尝试把隔的文学著作和民俗故事翻译到海外,所以很多成语谚语也有它们自己的英文翻译。
    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翻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s》。
    这句英文翻译成汉语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英文译本名。
    像“尽一下地主之谊”这类的短语,也是翻译家们最爱翻译到国外的文化内容,因为简短且容易理解,方便他们对外进行文化输出。
    “哦,对对对,就是这个尽一下地主之谊。”叶夫盖尼在“普希金之家”做古代文学研究时,也喜欢抽空看一看那个东方大国的文学作品。
    毕竟汉语是公认的最难语种之一,其千变万化的含义和字词衍生出了各种有趣的文化知识,一旦有所了解,从事文学行业的人很难抵挡住它的魅力。
    他没想到素来和东方大国不太和睦的日本国,也有文学家有如此高的汉文化造诣,瞬间对北川秀的感官提升了许多。
    “那就麻烦叶夫盖尼先生了。”北川秀微微欠身,随后潇洒地和他握了握手。
    离开日本国后,北川秀就不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鞠躬和面带微笑的打招呼了。
    这些日本文化,他在看日剧和动漫时觉得还挺新鲜有趣,但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牢记,新鲜就成了遭罪。
    据一个日本人平均一天需要鞠躬六十五次,年纪大了腰间盘突出什么的都是常态。
    还有那种招牌式的假笑,笑多了,你会慢慢遗忘掉真实的微笑,每次想笑,一张嘴,肌肉记忆就带你先假笑了一次。
    这在日本国内还好,反正大家都一个样,谁也不会理会谁。
    可在海外,日本人招牌的假笑就和他们的鞠躬道歉一样,没有任何信服力,只会让别人觉得特别敷衍。
    北川秀熟练的握手礼和东方人特有的各类习惯又让叶夫盖尼对他提升了些许好感度。
    一大帮子人就这么浩浩荡荡离开了莫斯科国际机场,在上他们的车前,北川秀特意拍了个照,并发了彩信给斋藤玲奈,叮嘱她要是自己今晚没联系她,记得帮忙报警!
    当然,这是以防万一,北川秀相信叶夫盖尼这群老毛子作家该有的风度还是会有,不至于搞什么绑票撕票的勾当。
    上了车后,叶夫盖尼顺势和他聊起了文学话题。
    看得出来,叶夫盖尼对他的新书有备而来。
    不过可能是觉得一上来就询问人家严格保密的新书内容,会显得太心虚和急躁,所以叶夫盖尼就从沙俄文学的起源和近些年来的发展开始,与北川秀闲聊起了两人对沙俄文学的看法。
    “.沙俄文学发源于基辅罗斯988年定基督教为国教后的10世纪和11世纪之交,这点我也十分认同。
    不过我个人认为,直到12世纪初,沙俄内忧外患不断,严重影响了文学的发展,那百年间的文学作品,多为融宗教和历史于一体的政治之作,难登文学殿堂。”
    北川秀毫不吝啬地把自己两世对沙俄文学的见解讲给了叶夫盖尼听。
    叶夫盖尼认为沙俄文学在那百年间,也不能是完全没,可正如北川秀所,那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为了讨好君主、贵族所写的政治论文,实在没什么好称道的。
    他被北川秀的这番话给噎住了。
    明明自己才是正儿八经研究沙俄古代文学的学者,怎么和眼前这个年轻文学家一聊,自己好像又变成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
    以他最了解的沙俄古代文学为切入点,也是因为叶夫盖尼想借此压一压北川秀的锐气,在隔俗称“下马威”。
    不然按照惯例,北川秀远道是客,他应该多聊聊对方熟悉的日本文学,那才是真正的“地主之谊”。
    可没曾想,话题一打开后,北川秀对沙俄古代文学的了解与认知完全不输给他,甚至在细节上的研究,好像比他还深!
    这谁受得了!
    “那你觉得到底是从哪个时期开始,我们沙俄文学才真正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殿堂之中?”
    叶夫盖尼看了眼前面开车和坐在副驾驶的两位好友,他们看似对后面两人的对话不在意,其实都竖着耳朵仔细听着呢。
    不能在弟面前丢脸!
    于是为了赚回场子,叶夫盖尼故意挖了一个坑给北川秀。
    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对沙俄文学史的部分历史进行定性,这种事一般都是本土文学家来干,外人不管怎么,都有种“干涉他国内政”的尴尬感。
    另外,一般被问到这类似问题,许多海外文学家都会不假思索地把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拿出来事。
    《战争与和平》确实是最具代表性的沙俄文学作品,但绝不是让沙俄文学正式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作品。
    这只是一些不怎么了解沙俄文学的家伙们的愚蠢认知而已。
    如果在沙俄本土的文学家们面前出这种话,一定会被嘲笑和鄙视的。
    要是碰到一些脾气暴躁的守旧派文人,那就恭喜喜提拐杖一根,或者轮椅一辆了。
    北川秀立即就意识到了叶夫盖尼问题里的坑,他笑了笑,全然不在意,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道:“非要的话,12世纪末佚名作者的那本《伊戈尔远征记》,我认为从它开始,沙俄文学就正式与世界文学接轨了。
    这部以史诗般雄浑生动的文笔,叙述了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及最后回国的经历。
    整部贯穿了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内容和技巧上堪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媲美。”
    叶夫盖尼想过北川秀可能出的各种答案,且对那些答案都有应对之策。
    可偏偏,这家伙居然的是许多沙俄本土读者都不太了解的《伊戈尔远征记》!
    12世纪末的这部神作,因作者佚名,且注释版本各异,阅读门槛又高,基本没怎么在沙俄文学市场上流通。
    没办法,沙俄民众的文学素养远没有他们的军事素养那么高,除了列夫·托尔斯泰这类顶级文学家的书外,很多“边角料”他们都懒得看。
    有这闲工夫看乱七八糟的古代文学作品,还不如开着坦克去荒野轰几炮来得实际呢!
    正因为这种文学市场环境,所以叶夫盖尼这类新生代作家的作品,也以战争文学为主。
    而战争文学,一向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太被看好和认同的题材。
    毕竟这个题材要写的深刻,就得像《刺杀骑士团长》和《奇鸟形状录》一样,涉及到一些令人不悦的战争。
    然后写着写着,要么成了政治文学作品,要么得罪了许多既得利益者,最后不管写的多么好,都很难拿到分量重的奖项,也得不到什么推广资源。
    北川秀的这两部反战文学够深刻够火吧。
    但在日本本土和海外,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算是默默无闻的那一类。
    这也是阻碍了沙俄文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川秀能出这本大部分沙俄人都不出来的《伊戈尔远征记》,足以让叶夫盖尼等人闭嘴。
    北川秀通过反光镜看到了前排两人的惊叹表情,知道自己算是又博得了一些好感。
    高尔基三部曲归根结底还是取材自沙俄,以后肯定也要在沙俄文学市场上发表。
    如果他们文坛的人非要堵死自己的路,那也是件麻烦事。
    写人家国家的事,却不被人家所认可。
    那这部再优秀,再怎么出彩,也难以打服西方世界那堆隔岸观火的家伙们。
    “你的对。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叶夫盖尼实在不想认同北川秀,但他也没法昧着良心谎话。
    看到这个接近两米的大汉终于服软了,北川秀长舒一口气,继续就沙俄文学历史聊了起来。
    这件事后,两人的交流愈发顺畅,剑拔弩张的气氛也消失不见了。
    汽车一路从莫斯科近郊开进市区,99年的莫斯科给人一种“大国黄昏,大厦将倾”的寂寥感,让北川秀不胜唏嘘。
    “.原以为那些寡头被拔除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会走向新时代,可实际上.”
    叶夫盖尼叹了口气,同样对此情此景很是感触。
    上层人之所以是上层人,就是因为他们只要换一个名字,就可以重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开始新生活。
    而那些被他们吸血至死的普通人,却连换个家都难。
    “我很期待你的新作,北川秀。”叶夫盖尼已经彻底被北川秀的气度所折服,语气不再尖锐,但战意和斗志也更足了,“你也不要看了我!”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7/7058/53466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