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简阁小说网,笔趣阁升级版 > 军史小说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20章 《请修长城并编练蓟辽兵马疏》

第220章 《请修长城并编练蓟辽兵马疏》

推荐阅读:修真漫途千世契约:废材嫡小姐汉末辽王总裁一婚误终身大唐第一家丁神明大人异世录网游之全敏法师侠女孙小梅盖世农民工养鬼为祸

    女真人?
    苏泽皱眉,从装扮上看,跟在队伍后面的应该就是女真人了。
    如今大明在辽东采取的政策,主要还是以夷制夷,对很多女真部都进行了册封,还颁发敕书和他们交易,谭纶带一些女真人回京倒是也正常。
    但是苏泽对女真人本能没有好感,也不赞同这种姑息养奸的政策。
    看了热闹,苏泽就回到詹事府上班去了。
    谭纶作为兼领的兵部侍郎,回京述职,首先要去拜见本部长官,也就是兵部尚书霍冀。
    霍冀在兵部大堂接见了谭纶,谭纶又将身边的武将引荐给了霍冀。
    “大司马,这是辽阳总兵李成梁,此番苏子河大捷,就是李总兵的功劳。”
    霍冀只是微微点头,但是李成梁对他行了一个参拜大礼,脸上满是激动的神色。
    谭纶领着他来见霍冀,已经算是破格了。
    论职位,李成梁不过是一个总兵,还是武将,在大明这种体制下,兵部尚书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无数总兵的前途命运。
    霍冀能记住这个名字,已经是李成梁这次入京最大的收获了,两位高级文官交谈,他不敢多听,直接走出门外,自愿当起了看守。
    谭纶觉得有些丢脸,兵部节堂是普通人敢擅自靠近的吗?需要你一个总兵当看守?
    霍冀也对一个辽阳总兵没什么兴趣,他对着谭纶道:
    “子理啊,如今的朝局和前朝不同,你只要实心用事,必然有出头之日。”
    霍冀其实和谭纶也算是老上下级关系了,以前谭纶在地方上协助胡宗宪抗倭,谭纶就是胡宗宪联络兵部的纽带,那时候霍冀就是负责后勤的兵部侍郎。
    后来胡宗宪倒台,谭纶出身进士,算是清流一派,勉强没有被清算,但是也被边缘化到四川任职。
    霍冀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谭纶,如今朝堂和前朝严嵩当权不一样,不要想着在京师钻营送礼,而是要好好做出政绩来。
    谭纶自然一下子明白了霍冀的意思,他连忙道:
    “大司马,这次下官来京师,除了面陛述职外,就是为了整顿蓟辽防务。”
    完这些,谭纶掏出一份奏疏递给霍冀。
    霍冀看完了奏疏,皱着眉头递还给谭纶,道:
    “你所奏之事,非是兵部能独断的。”
    “不过本官可以给你指条路,今日下衙后,你去找苏子霖。”
    谭纶这次能复起,都是因为苏泽的《平戎策》,苏泽也算是他半个举主,本来谭纶也是要去上门拜访的。
    何况他的老友徐渭也在苏泽府上做幕僚。
    但是谭纶没想到,霍冀竟让他拿着奏疏去找苏泽?
    不是,霍大人您才是兵部尚书吧?
    当然,作为一名老练的官员,谭纶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拿回了奏疏。
    接下来谭纶又去通政司,递上了请求陛见的奏疏,再向内阁投了帖子,请求阁老的召见。
    当然,并不是所有回京的大员,都能得到皇帝和阁老们召见的。
    前阵子大明的焦点都在宣大,谭纶这个蓟辽总督上任后也没有什么存在感,比较大的战事就是辽阳附近的女真人叛乱,然后被李成梁带兵驱逐了,但是战果也就是斩首几十枚,和戚继光在东胜卫的大胜没法比。
    等这些事情忙完了,也到了下衙的时间。
    天色刚刚黑,谭纶就换上了普通儒衫,领着李成梁等在了张居正的府前。
    苏泽虽然在《平戎策》推荐了谭纶,但谭纶的正式调任,是刑部尚书毛凯在阁部会议上力荐,又是张居正赞同才通过的任命。
    刑部尚书毛凯站队张居正,所以谭纶真正的举主是张居正,等到下衙后他就亲自来张居正府上拜会。
    “谭公,咱们就这么空手来拜会张阁老,合适吗?”
    李成梁站在谭纶身侧,心虚的问道。
    谭纶有些后悔带这个粗人来京师,原本是看他在辽东骁勇善战,却没想到是个政治上的白痴。
    你要是大箱子箱子送到张居正府上,你看看明白张阁老会不会弹劾你。
    张居正对于谭纶还是很重视的,送上拜帖不一会儿,管事就开门将二人迎接了进去。
    走在张府,没见过世面的李成梁连连感叹,引得路过的仆从都躲避,领路的管事更是露出鄙夷的目光。
    谭纶更加后悔带着李成梁,好不容易来到张居正的书房前,谭纶不敢再让李成梁进去丢人,留下李成梁独自进入张府书房。
    “拜见张相公。”
    谭纶比张居正还要早一科中进士,但是他的科场名次靠后,没有能进入翰林院。
    这之后谭纶靠着军务不断升迁,算是走上了文官的“非主流”道路。
    后来因为抗倭战争平步青云,但又因为胡宗宪的事情被朝廷雪藏。
    谭纶明白权力的可怕,所以面对自己五岁的张居正,谭纶礼数周全,不敢得罪这位当朝三辅。
    不过出乎谭纶所料,张居正却十分的客气,嘘寒问暖了半天后,眼见气氛到了,谭纶将自己的奏疏递给张居正。
    鲸油灯下,张居正翻看了谭纶的奏疏,看完之后他道:
    “这件事子理(谭纶字)兄和大司马谈过了吗?”
    谭纶道:
    “大司马这等军国大事,兵部不能独断。”
    张居正看着谭纶道:
    “然后呢?”
    谭纶愣了一下,还是老老实实的道:
    “大司马让我找苏子霖。”
    张居正罕见的露出笑容,他将奏疏还给谭纶道:
    “那我也是这句话,子理兄去找苏子霖吧。”
    “?”
    等到从张居正家出来,李成梁凑上来问道:
    “谭公,我们现在去哪里?”
    谭纶懒得多,挥挥袖子道:
    “跟我走。”
    ——
    等到苏泽接到门房的通告,看着谭纶的拜帖,疑惑的看向徐渭。
    举主之,其实是官场的一种上下级人身依附关系。
    上级举荐了你,才算是举主,重要的是“主”,而不是举。
    所以苏泽虽然上书《平戎策》,但是谭纶可是兵部侍郎加蓟辽总督,妥妥的高品大员,怎么可能认苏泽这个正五品是举主。
    徐渭思考了一下道:
    “东翁,谭子理今日急着拜访,应该是蓟辽军务有关,他定是有什么事情要东翁帮忙。”
    苏泽虽然疑惑为什么谭纶要找自己,但还是带着徐渭去门前迎接谭纶。
    “谭公,这是哪位阁老的宅子?”
    李成梁这次入京也是大开眼界,见识到了京师这个花花世界后,李成梁对权力充满了敬畏。
    谭纶是蓟辽总督,是在辽东军政一把抓,一不二的存在。
    但是这样的大员,在京师也要心翼翼,做低伏。
    李成梁在兵部的时候,看到多少总兵级别的武将,心翼翼的坐在兵部大门前的茶肆里,一脸热切的看着兵部进出的官员。
    他还见到了兵部尚书,又去了内阁三辅的府上。
    看到苏泽这座御赐的庞大宅邸,李成梁想到的这肯定这又是一座内阁阁老的宅子。
    “这是苏翰林的宅子,进宅后别话!”
    这下子李成梁又是疑惑又是羡慕。
    京官就是好啊!一个翰林都能有这么好的宅子!这次回去一定要让儿子好好读书!
    但是疑惑谭纶这样的大员,为什么要这么晚亲自登门拜访一位翰林?
    不过李成梁也算是懂得察言观色,他也看出谭纶对自己的嫌弃,没敢多问,只是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
    谭纶更加后悔带着李成梁了,但事到如今也只能领着他进了苏府的大门,一进门见到了苏泽和徐渭后,谭纶立刻上前打招呼。
    苏泽笑吟吟的接待二人,有谭纶老友徐渭在场,气氛很快融洽起来。
    这时候谭纶才想起了李成梁,于是向苏泽道:
    “苏翰林,这位是辽阳总兵李成梁,我带他一起来京师述职。”
    李成梁连忙向苏泽叉手,但是却一言不发。
    谭纶看向李成梁,只见到他又做出一个噤声的动作,气得谭纶踹了他一脚,李成梁这才发声道:
    “末将李成梁,拜见苏阁,苏翰林!”
    徐渭本来就是旷达的人,他见到李成梁这副滑稽的样子,失声笑了出来。
    就连苏泽也有些压不住嘴角,这让谭纶更气了,发誓这次回去要让李成梁长驻辽阳!
    苏泽将两人迎接到了待客的花厅,这一路上李成梁又是好奇的左右张望,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等四人来到花厅,侍女又送上茶水。
    谭纶寒暄了一会儿,这才掏出自己的奏疏,递给苏泽道:
    “苏翰林,这份奏疏张阁老和霍尚书都看了,两位都让我来找你。”
    苏泽疑惑的接过奏疏,《请修长城并编练蓟辽兵马疏》。
    苏泽翻开了谭纶的奏疏,这份奏疏分成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谭纶请求朝廷重新整修蓟辽的长城。
    起万里长城,苏泽脑海中都是前世八达岭那样的砖砌长城,但实际上这都是明清才整修的。
    先秦长城用的主要材料是石头和土。
    特别是西北一段的长城,其实主要就是夯土城墙,如果附近有采石场,才会使用石头堆砌。
    这主要还是制砖技术的发展。
    汉唐的时候,民间烧制的砖头不结实,砖是一种比较珍贵的建材,主要用于宫殿和陵寝。
    秦汉就禁止庶民烧砖,西汉砖椁墓属列侯级特权。
    东汉砖墓才下放到了豪强地主阶层,这时候的城墙基本上都是夯土的。
    宋元时代,砖开始普及,但是也只用来佛塔和亭台,但是因为汉唐使用砖石作为墓葬的传统,让普通百姓还是忌讳用砖砌墙,最多也就是用砖铺地。
    一直到了明代,制砖技术成熟,朱元璋规定官府衙门必须要用砖来砌,算是破除阳宅不用砖头砌墙的传统,民居广泛的用砖后,制砖技术才进一步发展。
    到了嘉隆时期,制砖技术已经彻底成熟,民间也基本上都换上了砖瓦房。
    谭纶奏疏前半部分,就是请求朝廷重修蓟辽部分的古长城,在原本夯土的城墙前后加上砖石。
    而后半部分,就是谭纶奏请要求训练蓟辽兵马。
    谭纶在奏疏上,他接任蓟辽总督后发现,整个蓟辽的兵马分散,每次敌人来攻打的时候都是集中过来,分散的兵马不利于防守。
    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但是治军要用严令,蓟辽的老兵动不动就闹事,距离京师又近,容易造成动荡。
    谭纶提出,将整个蓟辽编练成三个营,分别委任总兵官来管理他们,每年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
    如果敌人来了就集中御敌,敌人不来就在边关秋训。
    然后谭纶还对大明边疆政策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如今在辽东辽西地区的以夷制夷思路是不对的,辽东的女真人和辽西的蒙古人频繁来往,特别是女真人经常掠夺汉地人口,学习大明的官制和技术。
    每次他们叛乱,大明派兵后他们就逃跑,拖到大明军队疲乏,军费开支巨大的时候再请降。
    而朝廷为了节省开支,总是赦免他们的叛乱,甚至还要再赏赐抚恤这些叛乱过的女真人。
    比如这次辽阳附近叛乱的建州女真王杲,他被李成梁击败后逃跑,现在又上书请降。
    谭纶不敢擅自决定,又将王杲的请降书带到了京师,但是谭纶建议朝廷这次不要姑息王杲,要真的惩办建州女真以儆效尤。
    谭纶对于辽东的政策,还是认为朝廷应该移民实边。
    苏泽看完后连连点头,谭纶不愧是兵法大家,他奏疏上的内容都是切中要害的。
    特别是他的辽东政策,苏泽是十分赞同。
    “谭公大才,策策切中时弊,直接上疏就是了,有何顾忌?”
    谭纶看了一眼苏泽,这才道:
    “哎,东胜卫大战后,俺答封贡,朝堂上罢兵止戈的呼声很大。”
    “重修蓟辽长城耗资巨大,在谭某之前历任蓟辽总督上书都被言官弹劾。”
    “辽东也是如此,蓟辽地区的巡按、巡关御史全都支持接受王杲的降书,早止兵戈。”
    好家伙,打了一场胜仗,大明言官又搞上了靖绥主义。
    苏泽立刻道:
    “谭公放心,您明日且上书,苏某也会上书响应您的!”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7/7665/56243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