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详议武监疏(改)》

推荐阅读:修真漫途千世契约:废材嫡小姐汉末辽王总裁一婚误终身大唐第一家丁神明大人异世录网游之全敏法师侠女孙小梅盖世农民工养鬼为祸

    《兵部详议武监奏议》
    这是兵部经过连夜的讨论,最后递交给皇帝的奏疏。
    兵部一群官员研究了半天,苏泽在节堂上的辩论实在是没有漏洞。
    最后兵部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哭穷”。
    再怎么,改建国子监,也是需要一大笔银子的。
    而按照苏泽的构想,武监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还需要进行军事训练,那武监建设就是一个大工程了。
    兵部决定扣死了这点,就今年没有预算,只要能拖到下个预算的日子,那事情没准拖着拖着就黄了。
    大明朝的预算是在每年十月编订。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业社会的经济节点是每年的八月,也就是每年夏粮征收完毕的时候,这是整个朝廷最大的一笔进账。
    每年八月,各布政使司汇总州县《钱粮文册》。
    九月十五日前,户部复核全国税粮总数。
    十月廿日,皇帝御批预算草案。
    然后经过各衙门和内廷长时间的扯皮,最后在腊月前决定下一个年度的预算,同时再制定下一年的征税计划,也就是《赋役黄册》,发至府县执行。
    现在还在正月,也就是一年的预算刚刚审定完毕,兵部拿不出额外的银子,也是合适的理由。
    至于内帑会不会全出了,兵部尚书霍冀也判断不可能。
    虽然内帑的进项多了,但是去年花钱的地方也多了。
    新开了那么多口岸,很多市舶司还在投入阶段,内廷还在不停的砸钱。
    内帑如今的最大收入来源,还是跟着夏粮一起征收的金花银。
    去年八月征收的金花银,也要到今年九月才能运到京师。
    加上上元灯会皇帝也花了不少银元,年节还赏赐百官和内廷,霍冀也判断皇帝拿不出这么银元。
    霍冀的判断不错,最了解内廷外廷账目的张居正,在拿到了霍冀递交的兵部奏议后,也票拟同意了兵部的意见。
    张居正倒是也不反对办武监,但是他认为朝廷现在花钱的地方多,而北方已经安定,不应该这个时候投入太多在军事上。
    这倒也不能张居正保守,只是他身为文臣,又是负责户部的阁老,对于朝廷的大额开支态度慎重。
    高拱是支持苏泽的,而这一次赵贞吉也站在了苏泽这边。
    不过三位阁臣都知道,这件事主要还是看皇帝的态度。
    甚至都不是看皇帝态度,而是苏泽是否能坚定皇帝办武监的决心。
    如果皇帝坚持要办武监,从内帑挤出银元来办,那兵部的这份奏议也就没用了。
    等兵部奏议走入宫内,张居正向身边的中书舍人夏炜问道:
    “定国公和苏子霖的奏疏送到通政司了吗?”
    夏炜是张居正身边的中书舍人,自然有足够的政治敏锐感,他立刻道:
    “今早就派人去通政司问过了,杨银台还没接到奏疏。”
    ——
    苏泽的奏疏难产,是因为他起草了一份奏疏,模拟失败了。
    ——【模拟开始】——
    《详议武监疏》当日送到内阁,你主张由内帑和工部共担武监建设费用,主持户部的张居正反对,高拱和赵贞吉赞同。
    但是兵部所上的《兵部详议武监奏议》,已经表态兵部今年没有预算筹办武监,户部也表示挤不出银元。
    隆庆皇帝面对这笔巨大的开销,也打了退堂鼓。
    你的奏疏被搁置,随后不了了之。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320点】
    【是否花费1000点威望,强制执行奏疏。】
    苏泽叹了一口气,昨日苏泽舌战兵部,但还是被兵部抓着关键,死活不肯出钱。
    对这个结果,苏泽倒是也不意外。
    之所以苏泽昨天在兵部节堂上,只肯咬定皇帝出培养武监生的银子,要让兵部分担建设武监的银元,就是因为内帑确实没这么多钱。
    而且培养武监生的学费,是可以每个月慢慢支出的,这是一笔长期的费用。
    可修造武监学舍的费用,是一笔要当场拿出来的花销。
    兵部死活不肯出钱,咬死要在隆庆四年编订预算的时候,也就是今年九月再讨论这件事,而事情果然拖黄了。
    这件事苏泽倒是不埋怨皇帝。
    之所以苏泽急着要提出武监的构想,就是因为在俺答封贡后,大明迎来了一阵子和平时期。
    在和平时期,皇帝自然没有动力去整顿军队。
    军队是要烧钱的。
    所以苏泽才趁着东胜卫大胜,俺答封贡这个时机,推着皇帝搞武监改革。
    如果现在不能定下来,等到了几个月后,四海没有战事,皇帝很难再下定决心拿出大笔银元来办武监。
    没有考试,谁愿意复习啊。
    但是苏泽却知道,东北亚和整个世界的局势,会在几十年内发生剧烈的动荡。
    军事改革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的,很多改革都是要以十年计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果。
    而且在这个和平的窗口期,先把武监制度给建立起来,等到真正需要打仗的时候,怕是更没钱进行军事改革。
    苏泽当然可以等到威望点凑足了之后再执行,但是一想到要等凑足这些威望点需要两个月时间,苏泽还是放弃了这份奏疏。
    他拿出了另外一份奏疏。
    这就是苏泽的第二份奏疏了。
    这份奏疏相比第一份奏疏,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将前一份奏疏中,由内帑和兵部出钱,改为向勋臣募资的办法。
    “臣夙夜焦思,欲为国家分忧。窃见勋臣世受国恩,代守疆土,簪缨之族,弓马传家。今值朝廷育才盛举,正其报效之秋也。故斗胆陈请,仿民间兴学义捐之例,许臣向在京勋贵募赀,以济工用:”
    当然,向勋臣募资,也不仅仅限于钱财。
    苏泽写道:
    “凡勋臣府第,愿输助武监营建者,无论家藏兵书战策、可用之战马、精良器械或银钱资材,皆可充为官产,估值折算。”
    让勋臣出钱,自然要有好处,苏泽叹息一声,奏疏上写道:
    “依所输物值多寡,颁予武监入学签筹。”
    “持签筹者,为子弟谋取武监之资格,勋臣若无子弟可用,亦可用于保荐入监。”
    苏泽本来也不想要开这个口子的。
    这等于给了勋臣入学名额,这是有悖于苏泽军官团体平民化的初衷的。
    但是现在苏泽也没有别的选择,大明政治舞台上的势力,能够出这笔银子的,有资格出这笔银子的,也就只有勋贵了。
    至于现在给勋贵的入学名额,日后通过学校扩招慢慢冲淡影响就是了。
    苏泽将这份奏疏塞入【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详议武监疏(改)》当日送到内阁,你主张由内帑和工部共担武监建设费用,主持户部的张居正反对,高拱和赵贞吉赞同。
    兵部所上的《兵部详议武监奏议》,已经表态兵部今年没有预算筹办武监,户部也表示挤不出银元。
    隆庆皇帝读了你的奏疏,立刻同意了你的办法,下令勋贵之家可以助捐武监。
    但勋贵对于武监的未来有疑虑,虽然定国公徐文,新任成国公朱时泰都慷慨解囊,但是大量勋臣还持有观望态度,未能募集到足够的银元。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320点】
    【是否花费400点威望,强制执行奏疏。】
    果然,皇帝那边很容易通过了,但是想要这些勋贵掏钱,还需要系统发力。
    不过这一次需要的威望点,要比上次少多了,只要几天时间就能凑齐。
    苏泽果断选择了“是”,然后将带着奏疏亲自去了定国公府上。
    徐文看完奏疏自然大喜。
    他承袭了定国公的爵位,但是他的爵位也只能传给嫡长子,剩余儿子还没有着。
    而作为筹办武监的皇帝心腹重臣,徐文也很清楚,如果这武监真的能办起来,那武监毕业的军官必定能被重用。
    这对于勋贵家中的次子,绝对是一条好的出路。
    如果能多几个推荐入学的名额,就算不用在自家子弟身上,也可以当做政治交换的筹码。
    ——
    正月十九日。
    沈一贯踏入报馆,对着苏泽道:
    “子霖兄,陛下已经御批了你的奏疏,下令天下勋臣助捐武监!”
    苏泽向沈一贯投来笑容,苏泽知道,沈一贯自从出使草原后,在礼部更受重用,比以往忙碌了很多。
    但是他还能第一时间冲过来向自己报信,这自然是沈一贯在尽力维持两人的关系。
    前段时间报馆少了沈一贯,就连罗万化也觉得不适应,所以当沈一贯再次出现在报馆,罗万化也热情了很多。
    沈一贯见苏泽不为所动,以为他是从定国公那边提前得到了消息,于是道:“也对,子霖兄这份奏疏,陛下定是支持的,只是。。”
    罗万化见到沈一贯的表情没有多少喜色,连忙问道:“只是什么?”
    沈一贯道:
    “我听定国公和成国公府两府都助捐了银元。成国公府上不仅仅捐助了银元,还捐赠了初任成国公留下的兵书,以及成祖御赐的《安南堪舆图》。”
    好家伙,成国公府是出了大本钱在武监上啊!
    第一任成国公朱能,是成祖朱棣麾下大将。
    朱能在靖难之役,北征草原之战中都有大功劳,本身也是一名杰出将领,在靖难功臣中排名第二。
    在朱棣鼎格后,又派遣朱能征讨安南,但是他在广西染病后暴卒。
    成国公府上不仅仅出了银子,还献出家传兵书和堪舆图,苏泽估计也是老成国公朱希忠的遗命。
    而现任成国公朱时泰刚刚袭爵,也为了不让宗族内闲话,也只能按照父亲的遗命出钱。
    但是沈一贯话锋一转道:
    “但是京师其他勋臣都没什么动静,还有南京那边。”
    苏泽明白沈一贯的意思,就靠定国公和成国公两家,是撑不起整个武监的。
    而大明勋贵集中在京师和南京,现在京师的勋贵都不积极,那南京估计更没戏了。
    沈一贯又低声道:
    “子霖兄这次帮着勋臣话,朝中也议论颇多。”
    苏泽明白沈一贯的提醒,文官压制勋臣,这是士大夫阶层的默契。
    苏泽推动武监改革,动的是兵部的利益,但是也在触碰士大夫集团的禁脔。
    外朝之所以风平浪静,主要还是大家都觉得武监办不成。
    再加上皇帝还在兴头上了,所以没人在这个时候上去泼凉水。
    可如果苏泽还继续推动这件事,那下一次的阻力就不是一个兵部了。
    苏泽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急于推动这件事。
    等到木已成舟,武监已经运行起来,那士大夫再有反扑,就为时已晚了。
    苏泽感谢了沈一贯的好意,现在就等着系统发威了。
    ——
    成国公府上。
    新任成国公朱时泰,正在偏厅回见一名客人。
    朱时泰父丧在身,穿着是斩衰服,这是父丧所穿的孝服,这种丧服不能锁边,要用刀子随手裁取几块粗麻布,胡乱拼凑缝合在一起,所以称为“斩衰”。
    前任成国公做了几十年的大明大祭司,朱时泰自然不敢违背丧礼,服丧期间整个成国公府上都一片肃静,朱时泰脸上也带着哀色。
    朱时泰对面的中年人,露出一丝无奈的表情道:
    “刘世叔,您就是求到我头上,这事情也难办。”
    坐在朱时泰对面的中年人名叫刘世延,是大明前诚意伯。
    诚意伯,是大明开国名臣刘基刘伯温家的爵位。
    但是诚意伯这个封号,在洪武年末期,因为刘伯温的孙子卷入到了朝堂案件中,被褫夺了诚意伯的封号。
    嘉靖十一年,嘉靖皇帝重新恢复了诚意伯家的封号。
    但是在嘉靖三十八年,鄢懋卿奉旨清理江淮盐务,南京都察院弹劾诚意伯侵占江淮盐引,于是刘世延再度被革除爵位。
    所以刘世延这个诚意伯,就成了“前”诚意伯。
    后来等到严嵩倒台后,刘世延也上书鸣冤,上任成国公朱希忠对他表示同情,承诺帮助他运作复封。
    现在朱希忠病死,刘世延连忙上门吊唁,找上了新任成国公朱时泰。
    看到刘世延的样子,朱时泰道:
    “其实刘世叔,我这里还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
    “陛下要筹办武监,号召天下勋贵助捐。”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7/7665/562436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