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整军(续)
推荐阅读:邪帝传人在都市、高玩、人生宛若梦幻、道印、风流狂少、修真门派掌门路、失去七情六欲快死了,全京城为我哭坟、没钱怎么当明星、三国之曹家逆子、我的徒弟们都太逆天了!、
emsp;emsp;上午,军营,一处营房内,知识竞赛正在进行,参赛的两支队伍,其成员人手一本“丹禁保卫条例”,根据比赛规则,轮流向对手提问。
emsp;emsp;又有许多将士作为听众,坐在一旁旁听。
emsp;emsp;丹禁,指代宫城,丹禁保卫条例,是大将军主导下编撰的一套宫禁规则,宿卫宫城的禁军、侍卫,都要记住相关内容。
emsp;emsp;但死记硬背没意思,于是各营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抽查将士们对条例的掌握情况。
emsp;emsp;提问时,随机从对面队伍里点一个人接受提问,被提问者回答结束后,由裁判判定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
emsp;emsp;一队十人,每人可提问三次。
emsp;emsp;两队各自提问完毕,裁判统计回答错误的次数,以次数少的一队为胜者。
emsp;emsp;败者,要给胜者洗十天衣服。
emsp;emsp;如果不分胜负,还有下半场:比赛讲鬼怪故事,由观众来投票决定胜负。
emsp;emsp;而各类有赏有罚的比武,也会定期进行。
emsp;emsp;这样的比赛制度,是大将军定下的,实行半年以来,很受禁军将士欢迎,让枯燥的军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emsp;emsp;房间外,窗户旁,身着戎服的皇帝萧询,见房内气氛十分活跃,很高兴,想进去体验一下,被陪同参观的大将军李笠劝住了。
emsp;emsp;因为皇帝一进去,将士们就放不开手脚。
emsp;emsp;到了讲鬼怪故事环节,会因为皇帝在场,将士们不敢胡乱编故事。
emsp;emsp;萧询沿着石子路向前走,经过操场,见许多兵卒列队跑圈,或者在军士监督下进行各类训练,只觉心旷神怡。
emsp;emsp;这就是大将军所说的“朝气蓬勃”,气氛活跃的军营,让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活力”,
emsp;emsp;而只有漫步军营,才让他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在为北伐做准备,而不是来淮阴游山玩水。
emsp;emsp;将来北伐,他御驾亲征,中军要随行,必要时会投入作战,所以,中军诸营不能是个样子货,得操练,如战兵那般操练。
emsp;emsp;大将军对中军的整顿,其实从去年就开始做铺垫,到了淮阴后,加大整顿力度,成效十分显著。
emsp;emsp;萧询每次临时起意到禁军各营巡视,随意点几个兵用二石弓射箭,成绩都不错。
emsp;emsp;他知道要把箭射好,至少得练个一两年,能开二石弓的人,双臂必然强劲有力,换了长矛、刀盾,一样能用得不错。
emsp;emsp;所以,萧询认为大将军整军是真的把禁军将士的作战能力提升了。
emsp;emsp;而不是一些大臣嘀咕的那样,大将军整军是为了清除异己,别有意图。
emsp;emsp;见前方擂台围得人山人海,萧询知道是技击比赛正在进行,来了兴致,直接就往人群里挤。
emsp;emsp;他身着戎服,虽然年纪小了些,但看上去就是一个兵卒打扮,不起眼,若不是身材魁梧的李笠在前方开路,根本就别想挤进去。
emsp;emsp;跟在后边、陪同巡营的黄?,见着皇帝的背影,忽然冒出个念头:不如我送你一程,让你父子团聚?
emsp;emsp;从某种意义来说,黄?是萧询的杀父仇人,因为当初导致萧大器重伤不治的怪猴,就是黄?养的。
emsp;emsp;虽然这件事是个秘密,但对于黄?来说,既然干了一次,不在乎多干一次。
emsp;emsp;他现在作为禁军将领,掌管部分禁军,帮妹夫李笠掌握宫禁,真要动手脚,不是不行。
emsp;emsp;不过,张铤说时机未到,所以黄?就安安分分当忠臣。
emsp;emsp;在他看来,妹夫的想法,总是与众不同,虽然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过终究是一步步靠近最高的位置。
emsp;emsp;如今,把小皇帝哄得高兴,离开建康,驻跸淮阴,这招不错,所以,他们也没必要走极端。
emsp;emsp;想想张铤给他分析的一些事情,黄?有些期待:
emsp;emsp;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而常住,两淮的豪族大户,可不会放过这接近中枢的机会,用不了几年,局势可就要变了。
emsp;emsp;。。。。。。
emsp;emsp;官署,李笠召集佐官,对近期整军的成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为第二阶段的整军做好准备。
emsp;emsp;第二阶段是什么?
emsp;emsp;制度变革:实现将、兵分离,以军士管兵,避免“兵为将有”,防止因为某个禁军将领出问题,导致整支军队跟着一起异动。
emsp;emsp;但将、兵分离,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emsp;emsp;所以,要打“补丁”,对于李笠而言,这不是大问题。
emsp;emsp;因为在徐州试行多年的“军士管兵”制度,已经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有现成的“补丁”。
emsp;emsp;李笠认为,对于中军而言,排在第一位的要求,是忠诚可靠,而不是战斗力。
emsp;emsp;只有实现将、兵分离,才能尽可能降低禁军发生倒戈的概率。
emsp;emsp;而且,现有的中军制度,其实也在实行变相的将、兵分离,这是百余年来不断演变的结果。
emsp;emsp;自刘宋以来,中军构成比较稳定:京师的宿卫诸军,基础为六军。
emsp;emsp;六军之主将,为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
emsp;emsp;后来,高祖(萧衍)时,骁骑和游击分左右,又设云骑、游骑将军。
emsp;emsp;此外,有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四将军,号“四军”。
emsp;emsp;又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三将,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emsp;emsp;以及积射、强弩二将军。
emsp;emsp;还有称作禁防、左右御刀、左右夹毂的近侍,即侍卫,多为阉人和武吏担任。
emsp;emsp;中军的左右二卫,守卫宫阙,其余诸军宿卫京师,有必要时,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回城驻守。
emsp;emsp;中军的主帅是领军将军,掌“内军”,即中军之中宿卫台城之内、守卫宫阙(皇宫)的那部分军队。
emsp;emsp;中军之中,护军将军掌“外军”,即台城之外,宿卫京城的那部分军队。
emsp;emsp;正常情况下,诸军的长官都是流官,上任、离任,对各营的兵员构成不会造成影响。
emsp;emsp;所以是“铁打营盘,流水的主将”,为某种意义上的将、兵分离。
emsp;emsp;但也正是如此,将、兵分离导致中军的作战能力下降。
emsp;emsp;皇帝任命禁军将领,政治考虑(权力博弈)高于军事考虑,所以禁军将领本身军事能力差已经见怪不怪。
emsp;emsp;最典型的例子,是侯景作乱时,宿卫建康的中军诸军,表现极其稀烂。
emsp;emsp;因为其主帅大多是皇帝信任的文士,而不是真正会打仗的将领。
emsp;emsp;譬如奉命镇守长江要津采石矶的王质,不等换防的兵马抵达,自己就率军跑了,导致采石矶无人守卫,侯景叛军从容渡江。
emsp;emsp;譬如临危受命、镇守朱雀门的庾信,这位在文学上的造诣可称“当世一流”,但根本就不会打仗,甚至连面对敌人的胆气都没有。
emsp;emsp;所以,被叛军射来流矢吓得弃军逃跑,导致朱雀门瞬间失守。
emsp;emsp;李笠整军、实行军士管兵,反倒是在确保中军忠诚度的前提下,提升中军作战能力。
emsp;emsp;至于不通军事之人被任命为禁军主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emsp;emsp;增强战斗力的同时,又要强化禁军的“本职工作”:看家护院,安全保卫。
emsp;emsp;中军队伍如此繁多,其实分工简单,无非三种:
emsp;emsp;第一种,皇帝在哪里,就跟着在哪里。
emsp;emsp;皇帝在宫里,就守宫殿,守各门,出门,就当随从,侍卫左右,或者外围警戒。
emsp;emsp;第二种,无论皇帝在不在皇宫,都守着宫殿和各门,等同于护院。
emsp;emsp;第三种,平时守卫京城(不包括台城),必要时出征作战,等同于战兵。
emsp;emsp;所以,中军诸军各营兵卒的训练标准,全按战兵的要求来就对了。
emsp;emsp;侍卫们再加练“要员保护”,齐活。
emsp;emsp;会议进行到后半段,李笠再次强调:“军士和裨将的军事教育,势在必行,文化课开办了一年有余,可以开始考核了。”
emsp;emsp;“文化考试不合格的人,就无法继续深造,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如何有资格晋升?”
emsp;emsp;又有许多将士作为听众,坐在一旁旁听。
emsp;emsp;丹禁,指代宫城,丹禁保卫条例,是大将军主导下编撰的一套宫禁规则,宿卫宫城的禁军、侍卫,都要记住相关内容。
emsp;emsp;但死记硬背没意思,于是各营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抽查将士们对条例的掌握情况。
emsp;emsp;提问时,随机从对面队伍里点一个人接受提问,被提问者回答结束后,由裁判判定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
emsp;emsp;一队十人,每人可提问三次。
emsp;emsp;两队各自提问完毕,裁判统计回答错误的次数,以次数少的一队为胜者。
emsp;emsp;败者,要给胜者洗十天衣服。
emsp;emsp;如果不分胜负,还有下半场:比赛讲鬼怪故事,由观众来投票决定胜负。
emsp;emsp;而各类有赏有罚的比武,也会定期进行。
emsp;emsp;这样的比赛制度,是大将军定下的,实行半年以来,很受禁军将士欢迎,让枯燥的军营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emsp;emsp;房间外,窗户旁,身着戎服的皇帝萧询,见房内气氛十分活跃,很高兴,想进去体验一下,被陪同参观的大将军李笠劝住了。
emsp;emsp;因为皇帝一进去,将士们就放不开手脚。
emsp;emsp;到了讲鬼怪故事环节,会因为皇帝在场,将士们不敢胡乱编故事。
emsp;emsp;萧询沿着石子路向前走,经过操场,见许多兵卒列队跑圈,或者在军士监督下进行各类训练,只觉心旷神怡。
emsp;emsp;这就是大将军所说的“朝气蓬勃”,气氛活跃的军营,让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活力”,
emsp;emsp;而只有漫步军营,才让他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在为北伐做准备,而不是来淮阴游山玩水。
emsp;emsp;将来北伐,他御驾亲征,中军要随行,必要时会投入作战,所以,中军诸营不能是个样子货,得操练,如战兵那般操练。
emsp;emsp;大将军对中军的整顿,其实从去年就开始做铺垫,到了淮阴后,加大整顿力度,成效十分显著。
emsp;emsp;萧询每次临时起意到禁军各营巡视,随意点几个兵用二石弓射箭,成绩都不错。
emsp;emsp;他知道要把箭射好,至少得练个一两年,能开二石弓的人,双臂必然强劲有力,换了长矛、刀盾,一样能用得不错。
emsp;emsp;所以,萧询认为大将军整军是真的把禁军将士的作战能力提升了。
emsp;emsp;而不是一些大臣嘀咕的那样,大将军整军是为了清除异己,别有意图。
emsp;emsp;见前方擂台围得人山人海,萧询知道是技击比赛正在进行,来了兴致,直接就往人群里挤。
emsp;emsp;他身着戎服,虽然年纪小了些,但看上去就是一个兵卒打扮,不起眼,若不是身材魁梧的李笠在前方开路,根本就别想挤进去。
emsp;emsp;跟在后边、陪同巡营的黄?,见着皇帝的背影,忽然冒出个念头:不如我送你一程,让你父子团聚?
emsp;emsp;从某种意义来说,黄?是萧询的杀父仇人,因为当初导致萧大器重伤不治的怪猴,就是黄?养的。
emsp;emsp;虽然这件事是个秘密,但对于黄?来说,既然干了一次,不在乎多干一次。
emsp;emsp;他现在作为禁军将领,掌管部分禁军,帮妹夫李笠掌握宫禁,真要动手脚,不是不行。
emsp;emsp;不过,张铤说时机未到,所以黄?就安安分分当忠臣。
emsp;emsp;在他看来,妹夫的想法,总是与众不同,虽然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过终究是一步步靠近最高的位置。
emsp;emsp;如今,把小皇帝哄得高兴,离开建康,驻跸淮阴,这招不错,所以,他们也没必要走极端。
emsp;emsp;想想张铤给他分析的一些事情,黄?有些期待:
emsp;emsp;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而常住,两淮的豪族大户,可不会放过这接近中枢的机会,用不了几年,局势可就要变了。
emsp;emsp;。。。。。。
emsp;emsp;官署,李笠召集佐官,对近期整军的成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为第二阶段的整军做好准备。
emsp;emsp;第二阶段是什么?
emsp;emsp;制度变革:实现将、兵分离,以军士管兵,避免“兵为将有”,防止因为某个禁军将领出问题,导致整支军队跟着一起异动。
emsp;emsp;但将、兵分离,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emsp;emsp;所以,要打“补丁”,对于李笠而言,这不是大问题。
emsp;emsp;因为在徐州试行多年的“军士管兵”制度,已经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有现成的“补丁”。
emsp;emsp;李笠认为,对于中军而言,排在第一位的要求,是忠诚可靠,而不是战斗力。
emsp;emsp;只有实现将、兵分离,才能尽可能降低禁军发生倒戈的概率。
emsp;emsp;而且,现有的中军制度,其实也在实行变相的将、兵分离,这是百余年来不断演变的结果。
emsp;emsp;自刘宋以来,中军构成比较稳定:京师的宿卫诸军,基础为六军。
emsp;emsp;六军之主将,为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
emsp;emsp;后来,高祖(萧衍)时,骁骑和游击分左右,又设云骑、游骑将军。
emsp;emsp;此外,有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四将军,号“四军”。
emsp;emsp;又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三将,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emsp;emsp;以及积射、强弩二将军。
emsp;emsp;还有称作禁防、左右御刀、左右夹毂的近侍,即侍卫,多为阉人和武吏担任。
emsp;emsp;中军的左右二卫,守卫宫阙,其余诸军宿卫京师,有必要时,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回城驻守。
emsp;emsp;中军的主帅是领军将军,掌“内军”,即中军之中宿卫台城之内、守卫宫阙(皇宫)的那部分军队。
emsp;emsp;中军之中,护军将军掌“外军”,即台城之外,宿卫京城的那部分军队。
emsp;emsp;正常情况下,诸军的长官都是流官,上任、离任,对各营的兵员构成不会造成影响。
emsp;emsp;所以是“铁打营盘,流水的主将”,为某种意义上的将、兵分离。
emsp;emsp;但也正是如此,将、兵分离导致中军的作战能力下降。
emsp;emsp;皇帝任命禁军将领,政治考虑(权力博弈)高于军事考虑,所以禁军将领本身军事能力差已经见怪不怪。
emsp;emsp;最典型的例子,是侯景作乱时,宿卫建康的中军诸军,表现极其稀烂。
emsp;emsp;因为其主帅大多是皇帝信任的文士,而不是真正会打仗的将领。
emsp;emsp;譬如奉命镇守长江要津采石矶的王质,不等换防的兵马抵达,自己就率军跑了,导致采石矶无人守卫,侯景叛军从容渡江。
emsp;emsp;譬如临危受命、镇守朱雀门的庾信,这位在文学上的造诣可称“当世一流”,但根本就不会打仗,甚至连面对敌人的胆气都没有。
emsp;emsp;所以,被叛军射来流矢吓得弃军逃跑,导致朱雀门瞬间失守。
emsp;emsp;李笠整军、实行军士管兵,反倒是在确保中军忠诚度的前提下,提升中军作战能力。
emsp;emsp;至于不通军事之人被任命为禁军主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emsp;emsp;增强战斗力的同时,又要强化禁军的“本职工作”:看家护院,安全保卫。
emsp;emsp;中军队伍如此繁多,其实分工简单,无非三种:
emsp;emsp;第一种,皇帝在哪里,就跟着在哪里。
emsp;emsp;皇帝在宫里,就守宫殿,守各门,出门,就当随从,侍卫左右,或者外围警戒。
emsp;emsp;第二种,无论皇帝在不在皇宫,都守着宫殿和各门,等同于护院。
emsp;emsp;第三种,平时守卫京城(不包括台城),必要时出征作战,等同于战兵。
emsp;emsp;所以,中军诸军各营兵卒的训练标准,全按战兵的要求来就对了。
emsp;emsp;侍卫们再加练“要员保护”,齐活。
emsp;emsp;会议进行到后半段,李笠再次强调:“军士和裨将的军事教育,势在必行,文化课开办了一年有余,可以开始考核了。”
emsp;emsp;“文化考试不合格的人,就无法继续深造,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如何有资格晋升?”
本文网址:https://www.bijge.com/xs/7/7804/569677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bijg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